《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原文赏析-魏了翁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14:36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原文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赏析

这首七绝不知作于何年,总之是一个严冬的十二月九日之夜。

这一天的深夜,远处不知何地响起一阵钟声,传入枕上人的耳内,他被唤醒了。于是这位诗人支起身子往窗外瞧:哦,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雪,今夜终于放晴了!还在化着雪呢!“雪初晴”点题“雪融”。

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诗人重新拥衾而卧时,感到冷极了:不仅“布衾多年冷似铁”(杜甫句),而且又“棱棱”,形容衾的棱角四起不贴身,这便使诗人更觉冷不可耐了,因而思道,既然冷得难以入睡,不能重续前梦,就干脆起床吧。

他起了床,三句“起”字扣题“夜起”。步到窗前。月光洒满在窗户上,好亮啊!窗外四檐下,只听得“滴答、滴答”的融雪声,“四檐声”又扣题“雪融”二字。略站片刻,诗人从桌上拿过《周易》,便依傍在窗台上的梅花(盆)边上,就着月光读起来。《周易》又名《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渐渐的,诗人便读得津津有味了,什么冷的感觉啦、融雪的“滴答”声啦,都扔到了脑后。不知不觉间,天已大亮了,最后暗点诗题“达旦”。

研读《周易》的诗境,另一位宋代诗人叶采的一首七绝《暮春即事》中亦有,其诗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二人之诗,谁先谁后,谁受了谁的影响,都未能考定,因叶采的生平不详,唯知其宝庆初为秘书监,而魏了翁其时也在世(魏卒于1237年)。从诗意看,二人都读书入神,忘了时间的逝去(尽管一是“达旦”,一是“不知春去几多时”,程度有别),而从意境看,叶诗有其特色,自不待言,但魏诗显然更胜一筹,其后二句诗,白雪(虽然没有明点)、皓月、梅花,构成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特定环境,诗人便在如此背景下,捧卷读着《周易》,意境何等高洁,何等清雅!真是不可多得的《月夜傍梅读易图》。因此,《梅磵诗话》所评“后二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是不无道理的。

(周慧珍)

【作者】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理宗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改资政殿学士,后为福建安抚使知福州。卒赠太师,谥文靖。有《鹤山集》、《九经要义》。

更多魏了翁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