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燕诗》原文赏析-卫敬瑜妻王氏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14:23

孤燕诗原文

孤燕诗

卫敬瑜妻王氏

昔时无偶别,今春犹独归。

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

《孤燕诗》原文赏析-卫敬瑜妻王氏古诗-南北朝诗歌

孤燕诗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四句诗语,清白如话,给我们表述了一件极平常的事:一只燕子,天冷了独自离开了主人家里的巢穴;春天天暖了,它又孤孤单单地飞了回来。为什么呢?诗人作了想象,替它做了说明:这只失偶的孤燕,因为思念旧偶深重的恩义,不愿另择新偶,因而依然孤独地生活着。

咏燕,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因为,在我国古代民俗中,燕具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礼记·月令》中记载:“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玄鸟就是燕,高禖即管人间生育的女神。因此玄鸟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爱情、子嗣的象征。《诗经·商颂·玄鸟》里,就记载过殷商的祖先契,是他母亲简狄在春分时吞玄鸟卵而怀孕生下他的。所以东汉郑玄在《月令》注里说:“玄鸟,燕也。燕以施生时来,巢人堂宇而卵乳,嫁娶之象也。”因此,不仅统治阶级在“玄鸟至”的仲春之月那么隆重的祭祀高禖,优厚嫔妃,而在民间也是把燕的飞来飞去看作为美满象征的。所以,在文人诗家的笔下,燕的形象就屡屡出现了。

但是,在古代大量诗文中,咏双燕的多,写孤燕的少。双燕比翼齐飞,喻夫妻之间的融洽、和谐和恩爱,喻“之子于归”的幸福、欢乐。这首诗专写孤燕,当然是会另有寄托的。

《南史》卷七四《孝义传》中记载:“襄阳霸城王整之姊嫁为卫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所住户有燕巢,常双飞来去,后忽孤飞。女感其偏栖,乃以缕系脚为志。后岁此燕果复更来,犹带前缕。女复为诗曰……”可见,这首诗初看是咏物,实际是借咏燕而咏怀的。

少妇亡夫,我们反对居寡守节。像她这样年仅十六岁的少妇,更应该开创新的生活,寻觅新的幸福,所以在当时连她的父母、公婆都想要她再嫁了。但是对于守寡的人,我们也要具体地分析,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拘守于封建礼教,甘当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自讨痛苦的人我们不赞成,但确实是因为思恋和怀念夫妻的恩爱情谊而自誓不嫁者,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加以厚非。从史料所述来看,《孤燕诗》的作者应该是属于后者。

诗歌的一、二两句是就事说事,就燕说燕。“昔时无偶别”,寓“孤”字,“今春犹独归”,更寓“孤”字。简明直率而质朴的两句,就紧扣诗题而把孤燕的形象描绘出来了。接着三、四两句,虽然表面上仍然是在说燕,实际是触景生情、因物写情,人为地把燕儿人化、原其意地加以人情化了。全诗句句都在说燕,实际处处是在自比,咏物诗中充满了咏物者的思想情感。对物,也正是作者用自己的认识、情感加以理解,并用自己的认识、感情驾驭了全诗,从而使孤燕人格化,也具有了感人至深的情义。这,就是这首短诗的价值所在。

王氏年少亡夫,把寂寞、孤独、痛苦的感情寄托孤燕上。她有意识地系缕于燕脚,以考验燕儿是否忠贞,结果如愿以偿,因而她的自誓不嫁也就更有所寄托了。“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既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回忆、留恋和尊重,又是她对当前寂寞、孤独、痛苦生活的解脱和慰藉。这种写法,在明白如话的描述中,寄寓了深厚的忠贞爱情与深厚的伦理观念,这种相互交织的复杂认识和感情,使深奥变为浅近,而浅近又耐人思索玩味。其构思之精妙,该是颇具匠心的。

(霍旭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