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午枕花前簟欲流》原文赏析-王安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19:54

午枕原文

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午枕赏析

诗以《午枕》为题,而集中描写的则是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

首句概写,看似简略,并不空泛。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这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从下文的描写还可看出:这是一种木本花,枝叶扶疏,以至于小鸟可以藏在其中“窥人”;花色是红的或者粉红的,烂漫一片,明丽照人,所以连花影也成了“红影”。这就表现出了春深如海的意境。写竹席用了三个字:“簟欲流”。其中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所展示的形象就更为生动、更为鲜明。

次句交代梦醒的时间。偏西的太阳将花影投上帘钩,这是从视觉方面表现时已午后;但“催”字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于迟迟春日来说,这个“催”字似乎无理,而好处也就在于无理:它既传达了惊异之情---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又表明睡得很香很甜---不然,就不会感到时间流逝得那么快!

后二句似乎显得突兀,原因在于诗人的心理状态迅速发生了变化。本来,他的心境恬适安宁,谁知醒后,委婉缠绵的愁情油然而生。造成这个变化的触媒是那座“隔水山”,而愁因则是刚被小鸟唤醒的“悠扬梦”。

“悠扬”即飘忽无定。诗人虽未点明梦中具体情事,但由此既可见梦境的虚无缥缈,又可以想象梦中情事不止一桩,变幻流转,所以诗人被带到了茫茫的远处,好不容易才为鸟声唤回。在诗人笔下,此鸟灵性,正在“窥人”,因此,它的鸣啭就不是与人无关的随意的“唤”,而是表达了殷切、专注的情意。尽管这样,诗人还是过了很长时间才从梦中回来。可见梦中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值得追求的情事。

“隔水山”是诗人的目光在远望中所见。但不是一座很遥远的山峦,它和诗人仅隔盈盈一水,而且四季常在,朝夕相伴。因此,这山自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在一瞬间就使诗人回到了现实,感受到了梦境和现实的全部差异。而当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他所迷恋的那些梦中情事已经烟云一般地消散了,又怎能不愁情宛转呢?

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值得注意。其一,采取了极为少见的上三中一下三的句法:“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这就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两种景物,而以“悠扬”状“梦”,以“宛转”饰“愁”,不仅语意细腻,写出一种委婉飘忽的情态;而且前者双声,后者叠韵,因声见情,也恰好传达出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相映生色。“窥人”和“隔水”则为动宾结构,读来顿挫跌宕,显出变化。其二,以“隔水山供宛转愁”对“窥人鸟唤悠扬梦”,铢两悉称,是“工对”;在意义上,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表现力之强在“流水对”中并不多见。

(陈文新)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