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径山琳长老》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9:37

答径山琳长老作品原文

答径山琳长老

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

[1]径山:杭州的禅宗名山。琳长老:径山维琳,湖州人,云门宗禅僧,参寥子道潜的师兄能诗。长老,对僧人的尊称。

[2]与君句:意谓苏轼与维琳都是丙子年出生的。丙子,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3]三万日:苏轼与维琳各已生活两万三千多日,举成数为三万。

[4]一日句:每天诵读一千首偈语。《晋书·鸠摩罗什传》谓其“日诵千偈”。

[5]电往:像闪电那样过去,形容生命流逝之迅速。诘:问。

[6]大患句:用《老子》语:“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患,忧患、祸患。身,身体。

[7]罗什:鸠摩罗什,印度僧人,十六国时来到中国,传播大乘佛教。

[8]神咒:神奇的咒语。鸠摩罗什临终,出神咒,令弟子们朗诵,据说是想用神咒来延续生命,但没有成功。浪出:虚出,谓不该作此无益之举。

《答径山琳长老》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答径山琳长老作品赏析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三日,苏轼临终前几天,他的方外朋友径山维琳来访,两人于夜凉时对榻倾谈。维琳已经了解东坡的病情,他是专程为东坡的生死大事而来的。二十五日,苏轼手书一纸给维琳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与径山维琳二首》之二)已觉大限将至,而心态平和。二十六日,维琳以偈语问疾,东坡也次韵作答,就是这首《答径山琳长老》。此是东坡绝笔。

他清楚地记得维琳与他同年,所以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他们生命的长度,三万日不为不多,但此时回顾,则如闪电一般,迅疾而去了。对此无奈之事,东坡表现得甚为平静。

五、六两句才是正式回答“问疾”的。疾病就是人身的机体出了问题,所以要追查这人身的来历。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产生矛盾,与同类也产生矛盾,患得患失,而不可避免地遭受疾病。故关键在于“有身”,即因此身存在的自我意识而引起的种种满足自身的欲望。只有消去人身上这些与自然不符合的东西,才能根本地解脱疾病,而回归生命与自然的本来和谐。

结尾“平生笑罗什”两句,维琳看了后觉得难以理解,苏轼索笔一挥而就:“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这表示他认为用不自然的方法勉强延续生命是无益的。

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周煇的《清波杂志》等书记载,东坡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之际,是“闻根先离”,即听觉先失的,当时维琳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大概维琳这位禅僧已经颇混同于净土宗的观念,故要在苏轼临死时提醒他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超生。不过东坡似乎更理解南禅宗“无念”的本旨,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在旁的钱氏朋友说:“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语毕而逝。既然像鸠摩罗什那样以不自然的方法来延续生命是徒劳的,那么致力于超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也是徒劳的,东坡更愿意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

【相关阅读】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