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05:24

定风波作品原文

定风波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三月七日: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3]雨具先去:谓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一步。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谓穿过林子,打在树叶上的风雨声。何妨:不妨。吟啸:吟着诗词,吹着口哨,显示潇洒。徐行:慢慢走。

[6]芒鞋:草鞋。轻胜马:比骑马还要轻松。

[7]一蓑句:说在风雨中行走乃是平生经惯,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蓑,蓑衣,此处为特殊的量词,指一件蓑衣足以抵挡的雨量,即不甚大的春雨

[8]料峭:形容春风略带寒意。

[9]山头句:谓雨后天晴。

[10]向来:刚才。萧瑟:草木在风雨中摇曳之声,这里借指经历风雨。

《定风波》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定风波作品赏析

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的西湖之畔,曾经遭遇过一场夏日的暴雨,那时候他在望湖楼上看那暴雨的猛烈,然后看风吹雨散,欣赏雨后初晴的景象(见第三部分所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熙宁六年他也曾因“初晴后雨”而作诗,欣赏晴、雨两种各具佳趣的西湖胜景(见第三部分所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而这一次,在贬地黄州城外,他又亲身淋了一场春雨,他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直到雨过天晴,夕阳洒满山头,才兴尽而归。归去之时回首前尘,经历的风雨犹如梦幻,雨也罢,晴也罢,都随着时间飘然远去,于我心无所挂碍,“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曲《定风波》,这真是人间的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比之当年的晴、雨两佳,这次更为明净透彻。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如此才可以“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摆脱一切牵绊,去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否则任何纤芥细故都能挠乱心志,遍作计较,被环环相扣、重重无尽的世俗因果所拘,心灵随波逐流,往而不复,必将遭受沉没,不可救药。

明白此理的东坡居士,就这样走在他的人生路上,这一天他穿过了风雨,迎来了斜阳,但在他的心中,其实无所谓风雨和斜阳,这才走得潇洒和坚定。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