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文言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11:06

秋声赋作品原文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1]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3]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

[4]绿缛:碧绿繁茂。

[5]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浑然之气。

[6]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于时为阴:古人以阴阳配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于行用金: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属金。义气:节烈、刚正之气。

[7]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以五声配四时,商声属秋;五声和五行相配,则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

[8]有时:有固定时限。

[9]渥然:脸色红润的样子。黟(yī)然黑者为星星:乌黑的须发变成花白。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文赏析

秋声赋作品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九辨》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悲秋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主题,悲秋的名篇佳作迭见不鲜。欧阳修不惧重复,从秋声着手,以秋声写秋怀;层层剖析,貌似说理实则抒情;从有声的自然之秋转到无声的人生之秋,使感秋之悲更加深沉,让人无可释怀。

文章开篇写“声”,寂静的深夜,突然有声音响起,让作者感到惊惧。声音是无形的,本来很难描摹,文章用了一连串比喻,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奔腾澎湃的波涛声,像骤然而至的狂风暴雨声,又像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声,暗夜里奔赴敌阵的军队的人马行进声,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声音自远而近、时小时大的状态。

这本是风声,可是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进而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呈现出“秋之为状”,秋天是惨淡、寥远、寒冷、萧条的。在这样一种肃杀的秋天的氛围里,秋声便尤其“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了;而原本繁茂葱茏的草木,也在秋声中迅速凋零衰败。不仅自然界中秋具有如此的肃杀之气,人类社会中凡与秋相关的,无不令人联想到杀戮和死亡。秋天是行刑的季节;秋冬为阴;秋属金,又有战争的象征;秋属五音中的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又谐音为“伤”,含有悲伤之意。十二律中,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七月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夷是删刈,有杀戮之意。原来肃杀是秋之为心,从自然到社会,秋天都意味着万物的由盛转衰,意味着肃杀悲凉。

以上摹秋声,绘秋状,析秋心,悲秋之意已足,迟暮之叹隐隐升起。但接下来作者突然又为秋声“开脱”,认为人的迟暮怪不到秋的肃杀,而是由于人自己的忧心劳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事忧劳必然伤害心神,损耗精力,更何况人还总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原本红润的容貌变为苍老枯槁,原本乌黑的须发也变成花白,人事的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

写《秋声赋》时,欧阳修五十三岁。一生中经历多次贬谪,无数的宦海风波,渐渐步入暮年,对于生命的流逝,人世的艰险,都已深深体味过了。所以听到秋声,便油然生出如许感慨。可惜他身边的童子并不能理解,竟“垂头而睡”。文章便在四壁虫声唧唧中戛然而止,留下余味悠长。

其实,声本无哀乐,哀乐在于人心。文中那个童子,不就对这秋声、对欧阳修的感慨无动于衷么?

更多欧阳修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