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万山寄张五》古诗赏析-孟浩然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8 10:36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

*孟浩然(689—740),或谓字浩然,唐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隐家乡鹿门山,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进京应试不第,遂漫游天下,以布衣终老。有《孟襄阳集》。

《秋登万山寄张五》古诗赏析-孟浩然作品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万山,又名汉皋山,在襄阳城西北,奇石深壑,风光绮丽。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不第,失望返乡,在襄阳隐居,与万山遥遥相望。张五,一说张子容,一说张諲,均不能确指,只可推测为孟浩然的同乡及诗友。秋天到来之际,孟浩然怀故友而登万山,望飞雁而感寂寥,临薄暮而生惆怅,思共醉而盼重阳,将对友人的浓浓深情与黄昏时分的淡淡愁绪融于诗中,写下这首《秋登万山寄张五》。

发端“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直接化用了晋代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隐者与青山为友,白云为伴,凡尘琐事无碍于心,了无羁绊,如闲云野鹤。“白云”与“自怡悦”,构造出一种超然自得之致。

接着进入了此诗题意。“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试”字甚有意味,一是此时未到重阳登高而先登,故曰“试”;二是聊且之意,望北山白云而兴起,于是且去登山,亲近青山白云,乘兴而往,兴尽而返。“相望”对同为隐者的知己好友张五充满了思念,“登高”远望的行动中也蕴含着思念之情;但友人望而不见,只有远去的大雁带着诗人的思绪与惆怅消逝在天边。那雁字尽头,黄昏降临,清秋的微风撩动诗人的愁绪与诗兴,淡淡而来,拂之难去。“愁”非浓愁,“兴”非大喜,随清秋而发,因薄暮而起,与大自然是这般和谐。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望不见友人,雁阵也远去,诗人眺望四周,只见薄暮时分,村人归来。劳作终日,他们有的回家为炊,有的在渡头稍歇,闲适的诗人眼中的农人也是从容不迫的。极目远看,天边树木纤细如荠菜,江畔小船似一弯新月。这几句是全诗况味、意境的重点。这里,诗人既没有注重刻画人物的动作与细节,也没有去突出景物的色彩与感受,更没有使用强烈的字词和繁复的构句手法,而是采用了最简单质朴的语言和直观的白描方法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感人至深。这样,既充分描绘出了秋日农家生活的自然宁静,又创造了高远清幽的艺术境界,还传达出隐居的诗人内心深处的恬淡与和谐。清代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

尾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了诗题的登山望友之意。秋天一至,重阳已近。诗人思友之心甚切,深情地盼望友人能携酒而来。那时,他们就可以登高赏菊,临风把盏,开怀畅饮,共醉重阳了。

(王红)

更多孟浩然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