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骆宾王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03:24

在狱咏(并序)作品原文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骆宾王作品

在狱咏蝉(并序)注释译文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南冠:春秋时楚名冠,这里指囚徒,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之典。

②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代指蝉。

③高洁:指蝉,实是自喻。

【译文1】

墙外的秋蝉一声声凄鸣,激起我狱中人满怀愁思。怎能忍受秋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翅,来对我被诬人苦叹悲吟。清晨露水太重,蝉有翅也难飞进;黄昏冷风阵阵,淹没了蝉的叫声。没有人相信我高洁冰清,更有谁能代我表白冤情?

【译文2】

秋蝉高唱,声声悲鸣不绝于耳,叫人不得安宁,被囚之人思乡愁更深。哪堪忍蝉对我白发人哀吟?霜露很重蝉很难举翅高飞,秋风阵阵很容易把蝉鸣声淹没。无人相信蝉的高洁,谁又能为我表冰心。

【译文3】

秋天来临,寒蝉不住地哀鸣,被囚系的我,满怀着思乡的愁情。怎么禁得住双翼乌黑的蝉儿,来对我这白头之人悲切地歌吟!霜露浓重,它难以向前飞行,秋风凄紧,它的歌声也容易消沉。没有人相信我像蝉儿一样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这一片冰心!

《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骆宾王作品

在狱咏蝉(并序)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诗是高宗仪凤三年(678)秋,骆宾王因上书言事,得罪武后,被诬下狱期间所作,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蝉以自喻,抒发了世道艰险、高洁受冤的深切感慨。全诗序文用骈体,思理周密,用典贴切,声情摇曳,极富韵致。诗用五律,首联即对,以蝉之悲鸣,兴己之客思,骇耳惊心;颔联用流水对,一句说蝉,一句说己,物我交融,语意双关;颈联纯用比体,表面上字字说蝉,实则是字字说己,物我一体,寄托遥深;尾联设问,反诘有力,衷情呜咽,令人三叹,不禁扼腕。全诗层次井然,感情深沉,语意双关,寄托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赏析2】

本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心情。

首联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至,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的凄凉鸣声。听到此音,身陷囹圄的诗人不禁感怀伤情。此联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诗人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爱情专一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诗人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诗人的怨愤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在狱咏蝉并序》原文翻译赏析-骆宾王作品

【赏析3】

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被诬以赃罪,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诗中托物寄情,比兴结合,设喻恰当,抒发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蒙受冤屈的愤慨。

秋天的知了在树林间无休无止地鸣叫着,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倾诉。而诗人正如当年南冠的钟仪,被关在牢狱之中。诗人忧心深重,愤懑难解,加上这秋蝉对着他悲鸣,使他不能忍受。为什么?秋季露重风多,寒蝉已不能远飞,其鸣叫声也比夏日虚弱许多。骆宾王又以蝉自喻--他自己在狱无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没有人相信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象征,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清白无辜。

这首诗,名为咏蝉,实则是自表心迹。由蝉到人,由人到蝉,自然真切,很好地实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赏析4】

本篇是蒙冤受屈者的歌吟。武则天时代扩大化的政治清洗,造成了数不清的冤狱。骆宾王就曾是一个受害者。调露元年(679》,他在侍御史任上因屡次上书讽谏政事,触犯当权的武后,被诬在长安主簿任上犯贪赃罪,于当年秋天下御史台狱,尝到了铁窗滋味,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武则天读他那篇著名檄文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竟失声道“丞相安得失此人”。《在狱咏蝉》这首诗托物言志,抒发受迫害者沉冤莫白的忧愤心情,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典型性。

御史台监狱西面有古槐数株,其上秋蝉长鸣,引起诗人悲怀。《左传·成公九年》载有楚囚钟仪南冠而系事,后世遂以“南冠”代囚徒。“客思”本指故国之思。但诗中这个“客”字与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浪淘沙》)的“客”字,特指在囚之身,含义凄楚。“深”一作“侵”,有渐进深至,被痛苦咬啮之感。秋蝉之声自苦,但比起囚犯来,它至少没有失去自由。“客思深”与“蝉声唱”对举,便有人不如蝉之意,遂启三四两句。“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太平御览》卷二十四《易通统图》)。以“西陆”代秋天,是为了与“南冠”对仗工稳,今人不免感到晦涩,如果要说缺点,这也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个缺点。不过,在普遍借助类书进行律诗创作的初唐时期,却是习以为常的事。

蝉翼之薄,有如女子云鬓。而古代女子的发式亦有“蝉鬓”的名目。相传蝉为齐后怨魂所化,故又名“齐女”。因而,蝉声能引起关于幽怨女子的形象联想。“玄鬓影”三字正是如此。《白头吟》据传为卓文君作,抒写将被遗弃的女子的凄苦,这对于在政治上被抛弃的作者,是一个恰切的譬喻。同时,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十字一气贯注,“吟”字属“玄鬓”,而“白头”又可别解作诗人自谓。虽然当年他不过四十,但忧愤使其产生了未老先衰的感觉。诗人说:蝉啊,你这秀发的婵娟精灵,何苦来对着我这白头缧绁之身哀吟呢?你叫我怎么受得了呢?

诗人开始了与秋蝉的对话。“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二句似乎就是蝉的哀诉。秋来露重风多,蝉的末日将临,快要飞不动、叫不成了。这于作者的处境又构成了象征。“露重”“风多”,借喻社会环境恶劣、世路艰险,诬枉构陷、罗织罪名成风,令人望而生畏。“飞难进”“响易沉”则象征“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困境。在酷吏横行,“请君入瓮”成为竞相推广的发明的时代,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不知概括了几多含冤负屈者的心境。

我国古来执法的传统是“有罪推定”,除非证明无罪,否则有罪。下狱就证明有罪,否则何以下狱?在鼓励告密者的武则天时代,冤假错案之多一度登峰造极。怀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无可告诉之悲苦者,又何止一个骆宾王!“高洁”一词,双关鸣蝉。蝉栖高树,古人认为它餐风饮露,食性清洁,故视为高洁之士的化身。寂寞难忍时,诗人也只好对它去诉说积郁了。

作为咏物体诗,《在狱咏蝉》达到了物我浑然的境地。它深切表现了被迫害受压制者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愤心情,是对黑暗政治的有力控诉,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周啸天)

【赏析5】

此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首句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凄凉的鸣叫声。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听到蝉鸣后,不禁感怀伤情。此句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其内容是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多年来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比喻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则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自己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怨愤的情绪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诗人名片】

(公元638-?),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其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现纸上。诗工诸体,尤擅七言歌行,风格豪放,笔力雄健,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更多骆宾王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