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古诗译文赏析-刘方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5 10:35

春怨原文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①辽西:故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译文】

我拍打树枝,把黄莺打走,为了不让它在枝头啼鸣,我害怕它的啼声惊醒我的好梦,让我不能赶到辽西去见我的亲人。

《春怨》古诗译文赏析-刘方平作品

春怨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摹写闺人望夫的心理。

单看诗的前两句,会令人莫名其妙:黄莺儿在树枝上啼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黄莺的鸣叫婉转动人,有时候想听还听不到呢。

再读后两句,才令人恍然大悟:原来黄莺的啼叫,吵醒了这位女子的美梦--她在梦中梦到了辽西她丈夫守边的地方,正和丈夫团圆呢。

这样,我们才理解了这位女子对黄莺的嗔怒是事出有因的。可以想见,这位女子平时是怎样思念丈夫的,以至于积想成梦。但这一刻美妙的梦境却被黄莺儿吵醒了,她能不迁怒于它吗?

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无情的兵役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深深的怨恨。

《春怨》古诗译文赏析-刘方平作品

【赏析2】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是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周啸天)

《春怨》古诗译文赏析-刘方平作品

【赏析3】

这是一首闺怨诗,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五绝名篇之一。本诗构思新奇,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语言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就一意圆净成章”的效果。

首句突兀而起,令人疑惑。黄莺本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读了这一句无法知道本诗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禁会产生疑惑,于是就会急着从下句找答案。次句果然对第一句作出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明确了是黄莺的啼叫声打扰了女主人公。然而鸟儿的啼鸣和花儿的芳香本来皆是春天的美妙事物,尤其黄莺的啼声又特别清脆动听,人们不禁还要追问: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于是又要在下句中寻找答案。果然,第三句诗又给出了解释,之所以“莫教啼”,是因为“啼时惊妾梦”。可是,她为何这么在意她的梦呢?接二连三的疑惑最终归向最后一句,答案也昭然若揭:原来,女主人公的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她唯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至此,读者才看出,本诗原来运用的是逐层倒叙的写作手法。本来是女主人公怕吵醒好梦而不让莺儿啼鸣,为了不让莺儿啼鸣而要打莺儿,但诗人却倒着写,最终才给出答案。然而,这最终的答案依然蕴含着未表之意。诗人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串疑问:一名闺中少女为何要做到辽西的梦呢?她有何亲眷在辽西?她为何想要背井离乡,远赴辽西?本诗的题目为《春怨》,诗中人究竟怨的是什么呢?莫非怨的仅是黄莺,仅怨莺啼惊扰了她的好梦吗?以上这些,不用一一道破,却又仿佛不言自明,任凭读者浮想联翩。如此一来,此首小诗就不止在诗内见婉曲,更在诗外见深意了。它也就不仅仅是一首抒发儿女之情的诗,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内容,表现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民众所忍受的巨大痛苦。

更多刘方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