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_译文_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3 13:07

独坐敬亭山作品原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都高高的飞起离开敬亭山越飞越远,那山顶上的一片独云,也慢慢悠悠的独自向天边飘去。

去吧都去吧,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与我,我们彼此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看不够谁。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_译文_赏析

独坐敬亭山题解赏析

【赏析】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对皖南山水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五十三岁至六十一岁之间,曾数次漫游于宣城一带,这首诗就是游宣城敬亭山时写的,大约在天宝十二载(753)。

在这首五言绝句中,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后两句侧重于抒情。两句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生,浑然契融。就景区体势而言,敬亭山虽然不象五岳那样雄伟高大,气势磅礴,却也是青峦翠谷,秀美可爱。李白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自梁园至敬亭赠会公》中曾吟咏过“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水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的诗句。在这首绝句中,诗人撇开敬亭秀色,别具只眼地单写它的鸟景云景。

对这两景,又不用鸟语云漫的常见写法,而是写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儿们都高高的飞起离开敬亭山越飞越远,极目长天,空空荡荡,了无馀物。那山顶上的一片独云,也慢慢悠悠的独自向天边飘去。去吧都去吧,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与我,我们彼此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看不够谁。此时此地,诗人敬亭独坐,心境物境都是一样地孤寂。而在这同一的孤寂之中,人情物性却获得了一种冥通的灵性、契合的化境。

因而这两句看似寻常,实则深意内蕴,是以人的内在孤寂情感去构造山的外在孤寂景色,又反过来以山的孤独映衬、突现人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和南朝诗人何逊的“羁旅无俦匹,形影自相亲”不同。那是既无人相伴又无山相亲的凄凉孤独。豪爽的李白是从来不肯让自己形影相吊的,而是每每把山月引进诗中,化入心境,使之成为驱除孤独的契友。所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引月为友的典型一例。同样地,这首绝句以山为友,山亦以诗人为友,两单成一双,孤独感又被驱散了,山与人,两相亲,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因而才写得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李白来说,“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对敬亭山来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世人弃诗人,云鸟弃敬亭,原来人与山有着一样的遭遇,一样的命运!物我之间,人与山之间存在着深固的感情与命运的联结。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必然是“相看两不厌”,物我两谐,相亲相得于一时。以此论之,这后两句倾注着诗人极其强烈的思想感情,迴响着一颗孤独心灵从自然中寻求慰藉,抚慰创伤的至诚心音。

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在文化心理上还有一个沉潜极深的重要基因,那就是我们民族人与山同化共美的山水意识、山水感情。按照这种意识和感情的要求,山水等自然物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具有人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的有情有意之物,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的自然,从而使人得以以山水自然为知己。所谓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青山似故人”, “云山也爱咱”,“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奇士相亲呢”,以及“山鸟山花吾友于”,“好鸟枝头亦朋友”等等,都是把山水自然视为至爱亲朋,同道知己。从而使人与自然在心灵上同波共振,形神合一,同化共美,故而自称“十诗九山水”的魏源说:“与山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为一”。

如果说山水可以畅神是自然审美观念一大进步,那么人与自然同化共美则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居于人化自然审美活动中的最高层次。由此观之,李白与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乃是以民族的眼睛去观照自然,表现出我们民族共有的文化心态。正因为这个缘故,情满山河的辛弃疾才和李白一样地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所以,读李白这首诗,必须从民族文化心理上进行深层挖掘,才能理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反映和代表的民族心理、民族感情。

当然,这其中也并不排斥属于李白个人的感情因素。同一个敬亭山,在刘禹锡笔下只不过是“兀如断岸无棱角”,满目枯寂“黄索漠”的山丘。同是唐人的李白和刘禹锡,对同一座敬亭山竟然有如此大的美感差异,只能从个人情感因素去寻找答案。究其缘由,主要是因它在李白心目中紧紧地同谢脁的名字连结在一起,甚至连山名也是由谢脁建 “敬亭”而得的,自然有见山如见人的特殊情感,故而在大千世界的诸多名山中,“相看两不厌”者,“只有敬亭山”。而这些,对刘禹锡来说都是不存在的。通过以上论析和比较,透视出李白在这首诗中所显露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也捕捉到属于他个人的东西。如此谈来,这首短短二十字的小诗才会是真蕴显豁,诗味益厚,百读不厌。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