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原文注释及题解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8:05

登锦城散花楼作品原文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⑵。

金窗夹绣户⑶,珠箔悬银钩⑷。

飞梯绿云中⑸,极目散我忧⑹。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⑺。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⑻。

【注释】

(1)锦城散花楼: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的官员驻于此地,所以后人用锦城作为雌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2)朝光散花楼:朝阳使散花楼发出光亮。朝光,光为动词, 使散碰黻光亮。

(3)金窗:鎏金或者装饰金饰的窗户。形容楼内装修及饰物之

(4)珠箔:即珠帘,箔:原意为竹帘子。忌:挂。银钩:一作“琼钩,银或玉制的帘钩。

(5)飞梯:既形容楼高,又形容登梯之速。

(6)极目:竭尽目力远眺。

(7)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8)九天:即天,言其高。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原文注释及题解赏析

登锦城散花楼题解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年(722)重游成都时所作,时年二十二岁。此诗清新流丽,写景如画,末句流露出李白初到城市耳目一新的喜悦心情。

【赏析】

成都俗称锦城,又称锦里。散花楼虽早已不存在了,但她那富丽 堂皇、高雅别致,宏伟壮观的形象,却因李白《登锦城散花楼》一诗 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锦官城里,晨光初照,城南的散花楼被笼罩在一片晨曦之中,熠 熠生辉。晨观锦城,满目清新。

金窗夹绣户,珠培悬银钩。

抬头望向高处,但见散花楼鎏金的窗棂和饰有彩绘的门扉交相映 射着晨光,倍是富丽,珠帘用银质的窗钩绾起挂好,在晨光中时而闪 烁珠光。这两句描绘散花楼,抓住光字汁文,色彩光亮富丽,笔 调欢愉。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碧树林萌中,散花楼一楼高起,诗人飞步上楼,登高望远,极目 远眺,目力所及,遍是怡心悦目的所在,纵有千般优愁,也在那一刻 烟消云散了。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傍晚时的一场春雨,将三峡河道中的一江春水送至双流,春水滔 滔,绕城而去。诗人通过暮雨中极目所见的三峡滚滚、春水绕城野的 景象,展示出成都平原的广阔、美丽和富饶。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今日登上散花楼,置身楼头,极目远望,纖登临九天,一览无 余,恣意尽兴。如上九天游把散花楼的地位升华到难以言表的高 度,令人顿生天府之感,向往之心顿生。

这首登楼赋,不写楼的规模布局,着笔于写楼的光色,以凸显散 花楼的富丽堂皇,看笔于写登高望远的心绪,以凸显诗人恣肆别样的 情趣,用笔简洁,意蕴独到,笔调欢快。

诗人抓住典型特征突出描写对象的气质与神韵,塑造鲜明绚丽的形象,给人以奇幻美妙的联想。诗人巧用对仗的修辞,成功地让读者也渴望一睹“散花楼风采”:初日临照下的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息银钩;暮雨中的散花楼,“极目散我忧,“如上九天游”。谁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散花楼的美景就足以使人陶醉了。而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诗人凭眺散花楼后,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憧憬。

这首诗既打破了格律的约束,又具有律诗的基调。如果删去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二句,就是一首基本合律的五言律诗了。但是诗人因其必然,听其自然,诗人有意打破格律,以保证思想内容的完整体现,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

诗的起首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及登临地,三四句特写门、窗、帘、 钩以见散花楼的富丽堂皇。这些都是外景,显然尚未登楼今来一登 望,如上九天游身在楼下,何以得见三峡、双流之景,更不消说 如在九天游之感了。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这两句正是诗 眼,不能删也不可改;特别是从意境营造上讲,飞梯自高,绿云更 美,缘梯登临,壮美轩昂而不失飘逸雅致之美,既衬托出散花楼的高 雅别致,又含藏看诗人登楼的神情状态。从散我忧落笔写登临之 趣,则其快意之感更真实、更深切、也更强烈了。

纵观全诗,李白写登楼之赋,少写实之笔,多联想,多隐喻,多想象,运笔灵动,意境飘逸,笔调轻快,煞是别致。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