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7:51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品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重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弯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天姥(ma)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tai)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之一。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绍兴一带的人。语:谈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或:有时。

(5)连天:高可接天。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6)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7)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梦吴越:梦中抵达吴越之地。

(9)镜湖:绍兴镜湖,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位于中国绍兴城北镜湖新区,是晋唐时期天下第一城市湖泊,唐朝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游赏过镜湖,首开中国城市湖泊文化先河。

(10)刻(sha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刘溪居住。

(12)禄:水清澈。

(13)谢公展: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4)青云梯:上天的阶梯。多指高峻入云的山路。

(15)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6)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7)暝:天黑、夜晚。

(18)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19)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0)青青:黑沉沉的

(21)澹澹(dandan):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

(22)列缺:闪电。

(23)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hong)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神仙所居之处。

(26)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

(28)恍:恍然。

(29)觉时:醒时。

(30)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题解赏析

【赏析】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结束了长安两年仕途经历后的李白,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之际,写了这首游仙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描绘梦中游历仙府名山天姥山的情景,借以寄托自己对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不攀附权贵的傲岸个性。全诗凭想象而作,意境雄阔,寄意含蓄,感慨深沉而激烈,富于浪漫主义特色。

【赏析】

天宝三载,唐玄宗以“非廊庙器”而对李白赐金放还,这场遭际是李白政治仕途上的巨创,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告别帝都之后,李白重又踏上漫游之路,开始了他自己所谓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十年漫游生涯,期间李白再度娶妻,子女留居东鲁,而出世抑或入世的矛盾纠结始终伴随着李白。李白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一是寄倩山水,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南游吴越之地前写以抒怀,并留给东鲁朋友的名作。

这首诗,以记梦的形式描写梦境中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写天姥山之高不惜以夸张之词,写天姥山之奇,不恤以多变的笔致出之,写自己的感慨,则是直抒胸臆,不做任何曲笔。全诗描绘了天姥山上虚无缥缈、变幻悄恍的仙界,寄寓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向往与反照,看似离奇无稽,实则曲折丰富,寄寓深远。

这首七言古诗,形式上以杂言相间,整伤之中杂以散句,音节抑扬顿挫,结构错落有致,笔随兴至,兴随情迁,情随境迁,是李白最富个性的诗歌佳作之一。

这首诗以记梦诗的形式出现,所言“梦游”或是源于真实的记梦,或是诗人借助于梦境的手段有所寄托,“梦游”成为全诗行文的线索,也成为全诗抒情的依托。诗人借着“梦游”之笔,展开诡谣奇异的想象,运用超常的夸张,写最抒怀,令人连连称奇。

全诗以三个自然段为界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以天姥山的神秘高峻写诗人入梦的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海上回来的人每每谈及瀛洲,总是说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瀛洲”为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神山形迹渺不可寻,开篇就写仙山迹杏神秘,旨在衬托三、四句天姥山的神秘出场:“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越人每每谈及天姥山,总是说天姥山在云霞缭绕中时隐时现,有时能看到山之一隅。既然仙山不可寻觅,就到偶有机会可一窥其貌的神秘之山天姥山去一游。神秘的天姥山以惊天之高正式出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横在云天之间,仿佛与天相接,山势高峻超过五岳之巅,遮掩了天姥山近旁的赤城山。诗人连用衬托手法,模拟天姥山的山势。“五岳”之高,已是巅峰,诗人却言天姥山势拔五岳,夸张之余,可以想见天姥山的巍峨高举;近旁的赤城山仅作配角,以衬托天姥山之高挺。天台山史载山高一万八千丈,有直插云之势,然而面对西北方位的天姥山,就好像是跪拜天姥山一样的倾倒之势。其实,天姥山主峰天姥岑的海拔高度有一千米,天台山华顶峰海拔比天姥山高一百三十八米,二十六岁时就已经登上了天姥山的李白为何在诗中说“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呢?可见,在心欲比天高的李白心中,天姥山另有一种高度,他要借这个高度,攀爬自己的理想之路。

山高如此,诗人用不惜夸饰的笔触引领读者愈发向往着和诗人一同入梦去攀越天姥山之巅。

第二自然段为诗歌的第二部分,写诗人入梦后变化多端的梦境。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入梦,因是根据的意思,诗人被天姥山的神秘莫测和势拔众山之姿所诱惑,决定梦飞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夜之间伴月仙飞度黄帝铸镜的镜湖,”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湖光月影伴着诗人仙飞的身影,如梦如幻之间,诗人飞至九曲刻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水荡漾清猿啼”,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昔年登临天姥山之前的宿留之地仍在,他当年吟诵“曝投划中宿,明登天姥岁”的诗句如在耳畔,而今清溪水波荡漾,猿啼清厉,景色宜人。于是诗人紧接着:“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脚蹬当年谢灵运为登山而创制的一种木鞋,亲自攀爬直入云霄的天梯,攀爬到半山腰,回首望见东海的红日升至半山腰,同时就听到传说中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的神鸡天鸡破空一啼,紧接着天下的鸡都跟着啼叫起来。镜湖、刘溪、清猿、青云梯、海日、天鸡,从入梦开始,到正式攀山为止,一路写来,没有攀爬的艰难辛苦,而有仙飞的奇幻轻灵,诗人移步换景,入梦之路亦幻亦真,令人一步一喜。可是喜意未尽,就见:“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人陡然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山路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蜿蜒曲折,不时隐没在某个岔路口而不见了路径,倚靠着麟峋的山石,迷恋着缤纷的山花,一路曲折前行。天忽然间昏黑下来,此际传来熊的咆哮、龙的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颤栗发抖。山间云气青青,似乎要下雨了,水波微荡,水面升起蒙蒙雾气。这个世界里,风云异色,天地撼动,令人心惊魄动。接着,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风云激变的新境界:“列缺霹,丘峦崩摧。洞天石扉,然中开。”突然间,闪电破空,响雷震天,山峦崩塌,轰隆一声之后,轰的一声,仙府的石门,就此洞开。诗人连用四个四字句,以斩截铿锵的音节渲染一个厉声异色的世界,是为下文神仙洞府的出场蓄势,紧接着出现在诗人面前的就是一个别有洞天的神仙之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弯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青天浩荡不见尽头,日月并出照耀在金银铸造的神仙宫网之上,众神身着霓裳,以风为马,纷纷出场。朝堂之上,弯鸟驾车猛虎弹琴相伴的神仙们列阵如麻。未入洞天石府之前的世界,声厉色黯,惊心动魄;既入仙界,则光辉灿烂,众仙融融。诗人营造这样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当是有情怀寄托其中吧。

然而,梦醒时分,诗人再回现实世界,诗歌进入第三自然段,即诗歌的第三部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好梦难长,忽然之间,魂惊魄飞,恍然梦醒,一声长叹,入梦前所用枕席依旧安放,之前梦中仙境里的烟雾云霞候然消失不见了。才入神仙府,未睹神仙真容,诗人就被从梦中惊醒,重回现实,一声长叹之中流露出诗人无限的失望叹惋,可见诗人对梦中所见的依恋之情。只是,梦已醒,素来洒脱的诗人便不再写梦,而是转入写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以哲理思辨之语为自己的这场梦游做了精辟的诠释。人行世间,行乐享受也正如此,好景难久,好花难长,盛宴难再,就像那东逝的水终究会归于大海,消失于无形,所以梦境再美终有幻灭的时候,不必牵挂。诗人潇洒面对东鲁诸友

别君去兮何时还”的关切之问,回答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姑且将一骑白鹿放置青山绿崖之间,等到需要时,他就骑上白鹿到名山大川去寻仙访道。诗人告诉东鲁的朋友们,人生无常,仕途的失意就让它随着东流的水远逝而去,他将到名山大川去寻找自在自得的新世界。然而,寻仙访道的李白之所以是李白,而不是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恰恰是因为,和“人生无常”之叹伴生的,更有诗人出自骨子里的清高自守。他的求仙访道,既是为获得心灵上的自在,更是想用遁世之举表达自己对权贵的不屑与不妥协,故而诗人在结句并没有陷入求仙访道的消极避世之中,而是高声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纵使信而见疑,才而见弃,又岂能让我低头弯腰伺候权贵之人,使我不能展颜一笑开怀而乐!诗的结句写得高亢激愤,慨然有声,表达了狂人李白不屈于时势,自尊自高的非凡形象,故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场梦游之旅,梦境是诡异奇绝的,行程是变化多端的,诗人的心路历程是曲折复杂的。现实的云波诡,投影在仙境里,就是虎啸龙吟的惊悚世界;为此畏惧苦闷不已的诗人强烈地向往一个自在的神仙世界,希望在那个世界里,能够与众仙“列如麻”,然而美梦易碎,梦醒之后的诗人,面对冰冷的现实,失望叹惋,却不沉沦,在结句用高亢慨然的诗情振奋人心。

这首浪漫主义杰作完全突破了一般留别诗的套路,没有离别之伤,没有深情挽留,而是借留别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诗歌主旨鲜明独到,诗人所描述的梦境,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诡谲多变,令人眼花缭乱,大有笔落惊风雨之势;而超前大胆的夸张笔法,则让原本普通的天姥山笼罩了一层诱人的仙界之气,给诗人出神入化的描写注入了纵横怒肆的气势之美。更具匠心的构思是,诗人倾力营造这样一个倘恍迷离、风云变幻的神仙世界,旨在以神仙世界的光明灿烂来反衬现实世界的黑暗丑陋,故而仙境愈美,现实愈加不堪,现实愈不堪,诗人最后“不事权贵”的激愤之情爆发得就愈加有力。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以七言为基调,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在整伤的韵律之美中,掺杂以灵活多变的句式,形成全诗错落有致的音韵之美,流畅动人,从而将这首诗的浪漫主义基调传达得淋漓尽致。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