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北风行》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5:07

北风行作品原文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北风行》古诗赏析

北风行赏析

【赏析】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他对现实亦很关心。《北风行》一诗即是明证,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曰:“诗云:‘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当是写实,此诗盖天宝十一载严冬太白于幽州作。”詹说甚是。李白《北风行》一诗当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冬在幽州作。据《资治通鉴》记载,其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天宝四载九月)。“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阬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天宝九载十月)。“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天宝十载八月)。此诗所写当即天宝十载(751)安禄山率六万人进攻契丹,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之事。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北游幽州,目睹安禄山开启边衅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他深为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痛苦所动,作《北风行》一诗表达其对不义战争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北风行》是乐府旧题。萧士赟注曰:“乐府有时景二十五曲,中有《北风行》。”《乐府诗集》卷六十五列入《杂曲歌辞》,收鲍照、李白诗各一首。云:“《北风》,本卫诗也。《北风》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传云:‘北风寒凉,病害万物,以喻君政暴虐,百亲不亲也。’若鲍照‘北风凉’、李白‘烛龙栖寒门’,皆伤北风雨雪,而行人不归,与卫诗异矣。”李白此诗虽用乐府旧题,但诗人却不是一般地反映它原有的“咏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主题。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掘深化,使此诗在思想意义上远远超出了原有主题。

诗的前六句,极力描写幽州之地的苦寒气候。这一方面是为了关照乐府诗题《北风行》的特点;另一方面亦为诗中主人公抒发悲愤难抑之情设置环境,并作气氛渲染。“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此两句用古代神话《淮南子·坠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睁眼)为昼,瞑(闭眼)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又:“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因神龙睁眼为昼,闭眼为夜,故云“光耀犹旦开”。诗人开篇就发挥神话对于读者的魔力,以其离奇怪诞吸引读者。“”字逗引出“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二句。开篇四句写极地严寒没有阳光,那里白天尚可靠烛龙照亮。为什么这幽州之地不仅没有日月照临,也丝毫没有光明和温暖呢?这四句夸张地暗喻了安禄山统治下人民的生活处境。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山”,在今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至山海关,大致成东西走向。此乃概举燕地之山,犹秦山、楚山之类,非专指一山。“大如席”,形容雪片之大。“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把幽州严寒的特征进行“特技处理”,使人对此产生极深的印象。“燕山雪花大如席”是文学夸张的范例,稍有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这一名句。谢榛《四溟诗话》评曰:“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云:“雪花如席,自属豪句,看下句接轩辕台,另绘一种舆图,另成一种义理。严冲甫訾为无此理致,是胶柱鼓瑟之见。太白诗如‘白发三千丈’、‘愁来饮酒二千石’,俱不当执文义观。”此诗从“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句到“片片吹落轩辕台”句,诗人放笔挥洒,大胆夸张,笔势流畅奔放,造成了气象雄浑的艺术世界。诗篇至此,气氛已造足,人物终于登场了。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四句,“双蛾摧”,指双眉低垂。“”,蛾眉,女子细长娟秀的眉毛。主人公是一位思妇,她在这北风怒号、大雪弥天的日子里,独倚柴门,蛾眉不展,由眼前匆匆而过的行人想到了自己思念的丈夫。诗人虽未直笔写长城苦寒之状,但由思妇身在极端苦寒之境,而为远方的丈夫担忧,读者便自可想见。故前面环境的描写确是一处巧妙伏笔,诗人于细微处亦具匠心。这短短四句28字,作为叙事,它明确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为抒情,它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心理活动,甚至生动准确地反映了人物性格的极大变化:这位女子从原先在丈夫前的那个活泼可爱的娇妻一下子变为现今站在读者面前的愁肠百结、忧心忡忡的思妇。诗人对此仅以“停歌罢笑双蛾摧”七字绘出,且形象生动,绝无概括呆板之嫌。“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与下文所写其夫已死的“人今战死不复回”略有龃龉之处,不知何因,暂付阙如。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二句,思而不见,后文更言其夫已死,所以只能寄情遗物。睹物思人,她眼前浮现出丈夫挺身而起、义无反顾的勃勃英姿。那时,她毫无料到丈夫竟一去不归,这就更引起读者对思妇的深深同情。“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四句,丈夫离家日久,囊中羽箭已蛛网尘结;虽如此,箭尚在。而人却“不复回”。既如此,“”也就“空在”了!“”,是箭无所使用的悲哀,更是思妇希望失落的悲哀,是她绝望时的悲泣。“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思妇不是那种能够高声哀嚎的女子,她有极度的悲愤,但她把痛苦深藏于心。把羽箭焚成灰,虽是诗人高度夸张,却深刻地揭示出思妇悲痛欲绝的心情。诗的末尾,敲响了整个乐章的最强音:“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多么惊心动魄的夸张比喻!

这是思妇强压不住的感情爆发!以黄河可塞、风雪难裁来表达思妇的悲愤,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以“北风雨雪”的具体艺术形象结束全诗,情味隽永。且全诗以景起,以景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