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15:07

古歌原文

古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释】

1、飙(音标)风:暴风。

2、修修:通“翛翛”,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借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

3、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用这个比喻更能传达痛楚之感给读者。

《古歌》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古歌赏析

这首《古歌》,《乐府诗集》未收,张玉穀《古诗赏析》收入《汉杂歌曲辞》,丁福保《全汉诗》收入《杂歌谣辞》。这是一首征人流落异地、思念故乡的悲歌,通篇围绕一个“愁”字来写。

诗一开头就直写征人愁思之深广。首句以萧瑟秋风触动人的愁思之情,从“空间”上表现情绪的广阔无垠,以一“杀”字表示愁情的程度之深。在古典诗词中,写望秋风而生悲的并不罕见,如《楚辞·九歌·湘夫人》、曹丕《燕歌行》等,都有悲秋之佳句。其所以如此,就像陆机在《文赋》中所说“悲落叶于劲秋”的缘故。这是人的常情。这一起句就为本诗的写愁奠定了基调。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呢?“出亦愁,入亦愁”二句就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了。“出”“入”这一对生活中不可少的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征人那烦乱愁闷、坐立不安的神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其愁思之极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种愁思又何止诗人一个,“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漂流胡地的征人,有谁不这样的呢?大家知道,汉代兵役、徭役繁重,多少百姓被征远离家乡,终身漂流异地。他们怀念乡土,但关山阻隔,归家无望,怎不忧愁抑郁?这两句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是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的。在这样深重的忧愁煎熬下,“令我白头”,使我头发变白了。正是“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用白发来形容愁之长之深,既形象又易于为人所理解。

如果说前六句是通过苍莽的景象,不安的神情,白发的出现来明写忧愁,那么后六句则是通过眼前所见,身上所受,心中所感来暗写忧愁了。“胡地”两句,写的是北方的秋景。那萧疏的秋色,肃杀的秋气,更增添了诗中愁的色调和气氛。狂风枯木无疑令人倍增悲愁。“飙风”,写的是胡地自然界的狂风,也可说是象征着徭役的狂风。“修修”,本指鸟尾干枯不润泽的样子,这里借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萧疏的状态。如果联系起下面两句,这又怎么不是象征着征人的干瘦?往下诗人从景写到了人,“离家日趋远”揭示出愁的原因,点明了愁为乡愁。离家的路程天天遥远,乡愁也就随着离家日远,归家越难而越甚。极度悲愁的煎熬损害了身体,人渐渐消瘦,致使“衣带日趋缓”,束身的衣带天天宽缓。句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出人的消瘦,而是用衣带松弛来形容,这就显得极其具体生动。腰身瘦了,心中的感受如何?那就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心中的愁思,无从表达,不能言传,只有像车轮似的在腹中回环辗转地折磨着人,使人难以忍受。这两句与《悲歌》的结句完全相同,说明了乡愁的无法忍受,又无法排遣,只有身心承受折磨。在这里,诗人把无形的愁思通过有形的具体的车轮来表现,其比喻是多么的形象、生动,使那抽象的愁思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而令人益觉悲愁的深沉。

全诗十二句,从头到尾无不贯穿着一个“愁”字。这无形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情思绪,诗人能用具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通过自然的景物、人的神态和身心的感受来表达,因而写得极为形象生动,给人以愁可捉摸之感。诗的语言简朴,句法参差,节奏急缓得当,景象奔放苍莽。在汉乐府中,像这样苍苍莽莽、急风骤雨似的调子并不多,而这首诗,正是以这既整齐协调又灵活变化的语句和节奏为它的美妙之处。具有社会性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使这首诗成为一首抒写乡愁的名作。

(郑孟彤 郑曼元)

【相关阅读】

更多汉乐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