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行》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14:52

孤儿行原文

孤儿行

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注释】

1、遇:偶。开头三句言孤儿偶然生到世上来,偏他命苦。

2、已去:已死。

3、行贾:往来贩卖。汉朝社会上商人地位低,当时的商贾有些就是富贵人家的奴仆。兄嫂命孤儿行贾也是将他当奴仆驱使。

4、九江:郡名,西汉治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东汉治陵阴,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5、齐:西汉有齐郡,东汉为齐国,约有今山东东部及东北部地。鲁:汉县名,即今山东曲阜。

6、这句的句尾可能脱掉一个“土”字。因为这里应该有个韵脚,而且和上下文比较,这句也该是五言句。

7、行取殿下堂:就是跑向殿下之堂。办饭要上高堂,视马要下高堂,就这么上下奔走。行,复。取,读为“趣”,就是“趋”。殿,就是高堂。

8、错:读为“皵”,皮肤皴裂。

9、菲:亦作“屝”,就是草鞋。

10、怆怆:悲伤。或读为“跄跄”,趋走之貌。履:践踏。

11、蒺藜:一种蔓生的草,子有刺。

12、肠:指腓肠,或名肠,就是胫骨后的肉。

13、渫渫(音牒):水流貌。

14、累累:不断。

15、复襦:有里子的短衣,就是短夹袄。

16、早去:早死。黄泉:地下。这句是说宁愿早死,向地下追随父母。

17、将:推。

18、啖:吃。

19、蒂:是瓜和藤相连接之处。孤儿无法阻止别人吃他的瓜,但要求还给他瓜蒂,以便向兄嫂交代。

20、独:将。且:语助字。

21、校计:就是计较。

22、乱:音乐的最后一段,可能是合唱。以下四句是乱辞。

23、(音饶):怒叫声。以下写孤儿未到家已听到兄嫂在里中叫骂,他怕极了,又想到死了。

《孤儿行》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孤儿行赏析

本篇叙一个孤儿受兄嫂奴役,苦得活不下去。所写虽然是一个家庭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奴婢的生活。这首诗的产地是九江之北、齐鲁之西,该是河南境内。

今存的汉乐府歌辞,多为东汉作品。本篇产生于九江之北,齐鲁之西,该是在今河南境内。东汉的京都即今河南洛阳,当时为天下的中心,南通江汉吴越,东达燕赵齐鲁,商贩往来甚盛,本篇可能就是东汉洛阳一带人所作。

这篇《孤儿行》,《乐府诗集》说是《相和歌辞·瑟调曲》,想来音调是非常悲切的,现在曲调虽然已经亡佚,但其文辞往复顿挫,情感曲折悱恻,仍然是一篇动人的好诗。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曾说过:“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天下至文,靡以过之。”拿这“质而不俚,浅而能深”两句话来衡量《孤儿行》,的确当之而无愧。全篇语言通达,毫无藻绘堆砌之迹,极近口语而又不落俗套,非“质而不俚”而何?内容上不讲什么高深道理,而字字入情入理,自然理深情挚,又非“浅而能深”而何?

然而我们觉得胡氏这种评价还不够,还没有揭示其所以然的技巧问题。

《孤儿行》表现手法之高妙,首先是全篇描写集中在一个“苦”字上。此诗首三句“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这就确立了主要线索,下面分六节写其苦况:一、行贾生活之苦;二、归来办饭视马操劳之苦;三、冬天踏雪打水之苦;四、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之苦;五、夏收瓜之苦;六、最后总结为与兄嫂久居之苦。

首先,应当指出,作者描写孤儿之苦不是一般的苦,而是在凶恶的兄嫂严厉监督下过着奴隶生活之苦。所以他写这些苦情不是流水账般地并列,而是节节含情,揭示了苦的性质和苦的根源,反映了当时奴隶阶级的悲惨处境。

其次,作者写苦多注重细节描写。例如第一节写孤儿行贾,则描画其“头多虮虱,面目多尘”的形象。第二节写家务劳动,则叙其“上高堂,行取殿下堂”的匆促之状。第三节写打水,除写其手错足赤外,更突出蒺藜刺腿一事。这些都起到了具体感人的效果。特别是最后一节写瓜车反覆,恳求“愿还我蒂”之语,真是声口如生,形貌若现,不但写出了孤儿的悲怆之情,也写出了兄嫂冷酷之状,令人叫绝。

再次,是运用各种手法来烘托渲染。上述细节刻画即其一例,另外还有对比、衬托等。例如第一节在写其苦情之前,先写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以为对比,这就表明孤儿原是富家,失去了父母之爱,落入兄嫂之手,其苦不仅是肉体之苦,还有无处诉说的精神之苦。苦上加苦,笔笔带苦,可谓无以复加。“乱曰”以下“里中一何 譊譊”,则是一种衬托手法,即以里中邻舍之同情衬托孤儿处境之难。这样就把诗的意境更拓开了一步,使孤儿之苦不局限于个人感受,而且感染于众人,引起譊譊议论,给诗造成了一种环境和气氛。

以上讲的是《孤儿行》艺术表现之高妙,描写孤儿之苦,可谓笔笔俱到,字字入里。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它仅是为写苦而写苦,因为一篇好的作品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为一的。我们知道,东汉时代是封建社会,明、章之世号称治世,却并不像儒者笔下那么美好。这篇作品写的虽然是一个家庭问题,却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也就是社会底层尚存在着奴隶阶级。诗的故事叙述孤儿之兄与孤儿是骨肉手足之亲,但父母去世后,其兄为了霸占家产,却把幼弱的弟弟打入奴隶之群,衣履不全,寒暑难度,还要打水、喂马、办饭、收瓜,无休止的繁重劳动逼得孤儿告天无门,痛不欲生。

作品开始叙述其兄命孤儿行贾,就是做小商贩。这里需要略加说明:汉朝自高帝刘邦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来,商人地位不高,而给大商做小贩的人实际就是奴隶。他要肩挑背负,跋山涉水,栉风沐雨, 逐十一之利。最后盈利所得,全归主人,自己仍然是“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冬夏无衣。诗中所写,完全是真实的。

所以作者写这首诗,客观上揭露了社会不平,主观上同情孤儿不幸遭遇,极力写“苦”,完全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张治政)

更多汉乐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