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歌行·其一》(翩翩堂前燕)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2 08:51

艳歌行原文

艳歌行(其一)

汉乐府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袒。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注释】

1、宕:同“荡”。以上四句是说旅人漂泊在异乡不如燕子冬去夏来,能够一年一度回到它的本土。

2、绽:本是裂缝的意思,补联裂缝也叫做绽。以上二句“故衣”、“新衣”是连类偏举。新衣本不须绽,下句不过是上句的陪衬,本身没有意义。

3、览:就是“揽”,取。:就是“绽”,缝补。以上二句是说贤惠的女主人热心为客缝衣。

4、斜柯:犹今语“歪邪”。一作“斜倚”。眄:斜视。

5、卿:称谓之词,犹“您”。水清石见:比喻心迹总有表明的一天。以上二句是说:您不必这样瞅我,事情总会搞明白的。

6、末二句表示心迹结果是表明了,但是经过这一次的纠纷感觉在外作客的味道实在不好受,不如回家的好。

《艳歌行·其一》(翩翩堂前燕)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

艳歌行赏析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漂泊在外乡的旅客,自述在他的流浪生活中遇到一位好心的女主人为他缝补衣裳,却遭到男主人的猜疑。因而引起满心的委屈和乡愁。题目中的“艳”字是音乐名词,就是正曲之前的一段。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这是即景生情,即事入题:堂前飞燕尚且能按期返回故窠,经营旧窠,这怎能不勾起流荡他乡、归去无期者的一腔怅惘?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一家兄弟三人,竟全都流浪在他乡异县,是什么原因呢?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兵匪还是徭役?是租赋还是法网?诗中没有交代,但“流宕”一语,饱含着被迫流浪的酸苦,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这是流浪生活中一个极平常、极平常的问题,但却是流浪汉所面临的生活真实,是必须解决的小事一件,为难的小事一件!“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袒。”“袒”(zhàn),缝补。多么贤惠的女主人,谢谢您对流浪者的深切关怀。您的一针一线,不仅缝合着衣衫,也缝合着一颗破碎焦灼的心,不,三颗,三颗流浪者的心。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斜柯”,据萧涤非先生考证,就是侧视的样子。丈夫归来了,进门一看,见妻子正在为外乡人缝制衣裳,他一下子犯疑了,吃醋了,但又没有多少理由,不便呼叱,便站在那里,脖子一扭,把眼光斜斜地投向远方,给妻子一个小小的信号:这样的行为我可是看不惯的!——生活,在这里激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一下子增强了诗歌的写实性。

对于丈夫的这等表情,一旁的流浪汉自然是清楚的,但轮不到他们来出面解释;他的妻子心下明白,便缓缓地说:“您就别这么斜眼看人啦,‘水清石自见’,是不是?”于是,一个小小的误会便化解了。这里所写的,依然是普通百姓家的质朴感情,生活气息很浓。

误会是化解了,但它的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加重了他乡游子的思归之情。对于游子来说,面前的麻烦可多着呢!“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还是尽快地返回家乡去好。“石见”一语,用得太妙了。从修辞上说这是顶真手法,使上下文的接转来得非常自然,并产生一种幽默语感。这在民歌中是常见的。从含义上说,前文的“石见”是说理,用一个现成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后一个“石见”却是对于游子心头事的提醒:到了深秋季节,就会“石见何累累”了。堂前飞燕能够“冬藏夏来见”,游子们呢?到了“石见何累累”时,到底归不归呢?这里留给人们的,依旧是一丝怅惘之情,一缕淡淡的悲哀。

诗,写得很短,却有人物,有对话,有细节的刻画,有感情的流动;语言也质朴而幽默,似乎是在叙说一则小故事,表现出汉乐府诗的面貌:深衷浅貌,语淡情浓。

(陈鸿彝)

更多汉乐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