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篇》古诗赏析-郭震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10:53

古剑篇原文

古剑篇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作者】

*郭震(656—713),字元振,唐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举进士,为通泉尉。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拜凉州都督。中宗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睿宗立,召为太仆卿。景云二年(711),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次年,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开元初卒。

《古剑篇》古诗赏析-郭震作品

古剑篇赏析

读郭震的《古剑篇》,不禁为古剑一叹,也为郭震一叹,更为古今怀才不遇与用又捐弃者一叹!《古剑篇》似可更名《人才篇》,人才难得而易失,名剑捐弃亦飘零。

这首七言古诗分四折。首折四句借古剑的冶炼不易喻人才难得。“昆吾”,山名,产精铜;“龙泉”,剑名,相传为名匠干将与欧冶子所铸造,曾上干天象,乃一时之选。次折四句盛赞古剑之形貌,颜色胜雪,雕镂映月,用装饰莲花的琉璃玉匣装配,精美绝伦,喻人才宝贵。三折六句写太平年代,古剑无用武之地,仍文采斑斓,不同流俗,结交游侠,亲近英雄,喻人才气质出众,价值非凡。四折四句是全诗重点,在三折与四折之间,结构发生逆转,有一大段空白暗示古剑的坎坷经历与悲惨命运。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夜观天象,发现斗宿与牛宿之间,时有宝剑冲天之气,经过实地勘察,在江西丰城县衙的狱基地下,找到一石函,内藏龙泉、太阿双剑。这一传说既载入正史,当有一定事实作依据,喻人才捐弃不用,乃至含冤受屈,虽然被压在牢底,仍不掩其冲天的光芒。四折都以剑喻人,以人喻剑,环环相扣,人剑合一,风骨遒劲,正气凛然。中国古代有咏物诗传统,或状物之形,或传物之神,一般都以状物写象为主,绘形绘色,厘毫毕现。而《古剑篇》名为咏古剑之不遇,实则写人才之沦落,比兴兼用,立意显豁,本体和喻体难解难分,这在咏物诗中并不多见。

据说郭震这首诗是接受武则天召见时偶然显露传世的。“武后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久之拜凉州都督。”(唐代张说《郭公行状》)从这段逸闻可见女皇帝既识文,又识才,表现出容人的气度与用人的雅量;郭震也很大胆,敢于把这首蕴蓄牢骚不平之气的诗进呈,其识见、胆略、才华均属一流,两者投缘,不失为一段佳话。

但是,这类机遇巧合实在太少。检阅往史,不禁感慨系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出处,如同宝剑之器使,不外仕隐或藏用两途。舍之则藏,控之则用,用者百不及一。怀才不遇有之,遇而未用有之,用未尽才有之,尤以中路捐弃乃至蒙冤被杀最为惨烈。信手举例,汉代开国功臣韩信是一种捐弃,飞将军李广是一种捐弃,他的裔孙李陵是又一种捐弃,司马迁更是一种捐弃;被董卓杀害的蔡邕是捐弃,被曹操杀害的杨修是捐弃,被司马昭杀害的嵇康是捐弃,诗人李白、杜甫、陈子昂、王昌龄、杜牧、李商隐等无一不是被捐弃,这样的例子列举得完吗?即使如郭震本人,虽受唐睿宗擢拔重用,可谓不世之遇,后授朔方军大总管,甚至“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可是到了唐玄宗即位,即“以军容不整,流新州。开元元年,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郭震年龄并不大,其暴死可能有更深层次原因。仕途吊诡,玄机莫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凡此种种,能不令人悚惧?杜甫《古柏行》云:“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以今视昔如此,以昔视今亦然,这是一道至今无解的多元方程式。

《古剑篇》是七言古体,初唐时才兴起,辞意慷慨,结构舒展,长歌当哭,便于展现胸中丘壑与抒发抑郁不平之气,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也是广为传诵的原因之一。

(方牧)

更多郭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