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其五》(逸翮思拂霄)原文赏析-郭璞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10:39

游仙诗原文

游仙诗(其五)

郭璞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注释】

1、逸翮:指善飞者。逸,迅疾。首二句言有才的人都希望能施展其才。

2、增澜:就是重叠的大波。增,通“层”。吞舟:指能吞舟的大鱼。《韩诗外传》:“吞舟之鱼,不居潜泽。”这两句言有大才的人,如果不放在适当的地位也不能展其抱负。

3、珪璋:玉器名。古代朝聘之礼琮璧须外加束帛,珪璋可以独行,所以说“特达”。古人常用玉比人的品德,这里以“珪璋特达”比有才德的人不借外助。

4、明月:宝珠名。《汉书·邹阳传》:“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这里用邹阳的比喻说明有才德的人如果才德不被人认识,还是像将明珠在暗中投掷与人,势必为人所拒绝。

5、潜颖:指在幽潜之处结颖的植物。颖,禾穗。青阳:春日。陵苕:指在高处的植物。苕,草木之翘秀者。以上二句言植物因所处境地不同,有的怨春光来得迟,有的恨风霜到得早,比喻隐微的人恨不能显达,显达的人又恨地位高易遭风险,荣华不能长保(宋刘俣诗:“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和“陵苕哀素秋”同意)。

6、零:落。

《游仙诗·其五》(逸翮思拂霄)原文赏析-郭璞古诗-魏晋诗歌

游仙诗赏析

本篇原列第五首,慨叹人世才智之士知遇难以预期,有抱负未必能施展,而且无论穷达都各有其可悲。言外之意是不如隐遁。作者别有《答贾九州愁诗》,辞意相似,可以参看。

古代士人,不论属于儒佛道哪家,抑或三家都沾点儿边,都是十分看重进退穷通的。郭璞这位大学问家写的是“游仙诗”,却也是以仕途之进退为主题的。

本篇按结构可分为五层。两句一层含意,层层深入;其节奏从容,在娓娓倾诉中道出主题。

诗的第一层以飞鸟捷足为比,写有才之士都希望能一展宏图。二层接着指出,能否人尽其才,所处的环境形势非常重要。吞舟之鱼再大,如果离开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哪还能翻起大浪?三层进一步说,尽管才美如玉,质好如珠,不假外助便可大有作为,但也还要朝中有人识货,否则岂不是明珠暗投?四层讲即便有人赏识,把你提上高位,但是,和低有低的坏处一样,高也有高的坏处。低暗处的自然要怨春阳偏心,但高处的不也会有早遭秋霜之虞吗?后来苏东坡所谓“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中秋》),大约正是此意。事实也确实如此。“潜颖”如陶渊明只好饿肚皮到处“乞食”,但“陵苕”也不见得就有更好的运命。在魏晋这一黑暗腐败、残酷血腥的年代里,有多少达官贵人在高位上掉了脑袋!真是进退两难。怎么办?没办法,只好哭。诗意的最后一层,诗人完全堕入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悲苦境地。这是没有英雄主角、没有崇高美感的中国式悲剧。连哭也往心里哭,不愿或不敢,甚至也不会响亮地大哭一场。

这首诗以十句五十个字一贯而下地写了五个层次的内容,含义深刻,容量很大,而且,大约因为作者对儒佛道三门学问都很有研究的缘故,它还很有哲理气息。然而,全诗并没有用一句哲学语言。这在玄言诗正泛滥成灾的那个年代里,更是难能可贵。诗中连用了八个比喻意象,两两一组,对偶工整,宛如四个蒙太奇镜头。一个镜头内有两个意义平行的画面,而每一个镜头又包含了超越了前一个镜头。这样,它就在四个镜头的天衣无缝的衔接中同时完成了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表达。

“怀才不遇”也许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郭璞这首诗却以“进退两难”的咏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这一主题。他写出了一个正常心态的知识分子对前途、对理想的困惑。他试图以“朝中隐士”的方式来摆脱两难困境。然而,当他在公元324年借算卦说了些不吉利的真话的时候,当权者便毫不客气地杀害了他。是的,正如这首游仙诗所描绘的,你进也罢,退也罢,迷糊也好,看破也好,你只是鸟,是鱼,是珠玉,是草木,一句话,是动物是植物是祭品,你只能等着饿肚皮,等着被杀头,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人!——这就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典型写照。

(吴文治 朱崇才)

【诗人名片】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博洽多闻,好古文奇字。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书作注。辞赋序赞等作品也有数万言。诗篇富于文采,不像当时流行的玄言诗那么平淡寡味。他又精于阴阳、算历、天文、卜筮之术。因卦筮忤王敦,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