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出处意思赏析-豪气干云的奇男子郭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21:24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出自郭震《塞上》: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作品原文

塞上

郭震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郭震《塞上》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出处意思赏析-豪气干云的奇男子郭震

塞上赏析

郭震,字元振,生于显庆元年(656),和宋之问同岁。虽然现在他的诗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几乎所有唐诗选本中,都不能不提他的那首《宝剑篇》。有关这首诗,随后会说到。

郭震的家世并不怎么显赫,当然也绝非贫苦农民,在唐代印刷术不普及的情况下,穷孩子想读书,连书本都找不到。所以会写诗的,大多数出身都算得上是“地主”“官僚”什么的。真正纯草根的,也许就王梵志、胡钉铰等少数几个人。

郭震的爷爷曾经当过河南汤阴县的县令,他的父亲是济州刺史,而且有关郭震,有这样一则传说: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也。

这则故事倒和猪八戒“撞天婚”的情景差不多。不过还是牵红丝这个方法好,文明高效。

不过这则故事出自五代时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得有点问题,他把郭震当作了开元间的人物,并且让张嘉贞招其为婿,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张嘉贞虽然是宰相,但他的年龄比郭震还要小九岁。虽然说女婿岁数比老丈人大,这事也是有的,但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这则故事不免令人怀疑是纯属虚构的。

但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这个宰相的名字错了,并非是张嘉贞,也可能是张行成、张大安、张文瓘等其他张姓宰相。有人说,十六岁就结婚太早了些吧?不早,唐代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就可以结婚了。

有这些关系,所以郭震十六岁就进了太学,和薛稷、赵彦昭等人当了同学。薛稷后来成了唐代大书法家,他的叔叔是当朝宰相薛元超,曾祖是大名鼎鼎的薛道衡(隋朝人,咏“空梁落燕泥”的那个人),同时他还是魏征的外甥。在这太学里,是不收一般百姓的。

在太学中读了两年,十八岁的郭震就高中进士,而且被判为高等。之后,大多数人都是先给个九品小官,或者在宫里和杨炯似的弄个校书郎干干,翻翻皇家珍藏的图书,和朝中大员们套套近乎,不少新科士子都喜欢这个职位。

然而,郭震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他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去。主管吏部的官员一看,呵,还有这样的,于是很痛快地给他派了个四川梓州通泉县尉的差事。五六年前,王勃刚来过这个地方,十多年后,杨炯又被贬到过这个地方,看来梓州这个地方真是能聚集诗情。

当然,县尉不见得都要去抓贼,大点的县的县尉有两个人,一个干文的事,一个做武的活,但小的县可能就不分了。像李商隐就叫苦连天,写诗说“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他每天晚上要到黑牢里看那些犯人都在没,有没有跑的,李商隐嗟叹,这哪是诗人干的活啊,白瞎了我的才华了。但郭震不这样想,他喜欢这些事。

郭震到了任上,“落拓不拘小节”,“仪观雄杰,身长七尺”,浑身肌肉发达,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镇得住那些流氓地痞们。到了中唐时,牛僧孺写传奇时,还记载了郭震智斗乌将军的事迹。这个乌将军是一头大猪变的妖怪,为害一方,要吃美女,郭震砍掉了它的一只臂膀,并带乡人追踪来到它的巢穴,在一处古墓中挖出了受伤的乌将军,将其除掉。这则英雄救美的故事不尽可信,但却反映了郭震才兼文武,胆略过人。

郭震在当地结交了一大批江湖好汉,整天喝酒聚会,花钱如流水。他小小县尉哪有这样多的收入——他也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自己私自铸钱,还掠卖人口。这样无法无天的行为很快被人告发。

武则天派人捉拿了郭震,抄了他的家,却发现他家里只有数百卷书,并无贵重财物,经访查,他的那些非法收入原来都救济了穷人。了解到这些,武则天对郭震这个人很感兴趣,于是亲自审问他。这么一聊不打紧,武则天一看帅哥很养眼,不免心生好感,据张说写的文章中说“(武后与郭震)语至夜,甚奇之”。俩人从白天聊到晚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呢?张说不说,你就猜想吧。郭震趁机高咏了一篇自己的旧作,就是这首《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真如宝剑一样锋锐逼人。看惯了那些马屁颂、应制诗的武则天,眼前顿时一亮。美男吟美诗,女皇心下大悦。

第二天上朝时,武则天命人将此诗抄写了几十份,发给下边一帮写诗的人们看,意思是说:“看看人家这诗?你们行吗?”这些人看了,心中想必不是滋味。“文章四友”中的李峤不服,自己也写了一首《宝剑篇》,不过他这诗还真不行: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五采焰起光氛氲。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未拟直。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写着写着,“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忍不住就出来了,拍马屁本性难改,跟郭震的比起来,只能说是东施效颦了。

郭震献《宝剑篇》这一佳话,后来也成为文人们羡慕的故事。杜甫后来路过通泉县郭震故宅时,就曾写下《过郭代公故宅》一诗,其中说“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又说“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都是指的这件事。

女皇非常器重郭震,封他为右武卫胄曹参军(从八品)、控鹤内供奉,后来又升为奉宸监丞。熟悉武周史实的人都知道,这控鹤监就是武则天选美男的地方,几乎等同于女皇的后宫,后来又改名为奉宸府。《旧唐书》中就记载有:“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

多年以后,到696年时,青藏地区的吐蕃人来要求和亲,武则天派郭震充当使者去吐蕃境内了解一下情况。当时吐蕃人耍花招,要唐朝把安西四镇的兵都撤了,以示和平诚意。郭震仔细了解情况后,上书劝说武则天,千万不要上这个当。他还建议离间吐蕃君臣之间的关系,以保边境平安。

女皇对此十分嘉许。她发现郭震在宫内似乎屈才,于是此后就经常让郭震参与军事。又过了三年,机会来了,吐蕃国内果然和郭震预料的一样,发生了君臣相互仇杀的内乱。武则天命郭震随军出征,取得大胜,于是封他为朝散大夫(从五品,是个虚职),另授主客郎中一职,这个官归礼部,好比我们现在的外交官,是负责应付番邦外国来宾的差事。

于是,四十三岁的郭震从“从八品”的小官终于升到五品,可以“着绯”(穿红袍)了。

两年后,武则天正在洛阳城门边大宴群臣,突然边境传来军情急报——吐蕃人又侵犯大唐疆土了,杀了凉州(甘肃武威)节度使,百姓死伤众多,踩坏庄稼无数。武则天愤然罢宴,马上任命郭震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征集精兵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前去征讨。都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在唐朝是三品高官。

郭震到河西走廊这一带视察了军情,发现南有吐蕃在青藏高原作乱,北有突厥在新疆蒙古一带横行,于是下决心要打一次大仗,杀杀他们的威风。郭震少时当一个小小县尉,都能闹腾出那么大的动静,现在当了集团军总司令,肯定不会小打小闹一下就算了。他四处调兵,集结了一百二十万大军,号称二百万,光军营的帐篷就迤逦千里之遥,晚上烽火连天,十分惊人。

当时朝中有个叫宗楚客的小人,进谗言说:“郭震集合了全国的精兵,万一他造反怎么办?速速解去他的职务吧!”武则天也多疑,反复考虑,神情焦急。幸好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张说等二十五人联名保举郭震不反,武则天这才算吃了定心丸。

郭震用兵得当,又集结了优势兵力,于是十路大军一齐挺进,先打经常骚扰大唐的吐蕃人。打得吐蕃人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有了这样的辉煌战果,北方的突厥欺软怕硬,赶紧献上好马两千匹,以前从甘肃凉州掳掠的中原汉人,也悉数无条件放了回来。于是郭震镇守凉州五年,“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一派和平景象。

当时甘肃一带的人民都感恩戴德,给郭震修建了生祠(活着就受供奉称生祠),并立碑颂德。然而没多久,“神龙宫变”发生了,中宗复位。这时大奸臣宗楚客因亲附武三思而得势,于是他唆使皇帝授予郭震“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来对付陇右的突厥强敌,形势很是凶险。

郭震到了任上,知道自己现在掌握的兵力有限,硬拼不行,还是和对方谈判为好,于是亲率几十个骑兵,来到胡人头领的部落里商谈议和。胡人首领乌质勒见郭震紫袍玉带,威风凛凛,仪态端严,好像天上神将一样,不禁大为叹服。

本来谈得挺好的,郭震也说通了这个胡酋。但不想紧接着出了一件事,让郭震面临生死考验。

胡酋乌质勒,年经已老,和郭震商谈的这天,刮着寒风下着大雪,郭震双足被雪埋了半截,也没有移动半步。他是没事,但乌质勒也跟着硬挺了半天,回去当夜就咽气了。因为乌质勒死得太突然,突厥人不免怀疑这跟郭震有关,就想率兵报仇。

有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劝郭震赶快跑。郭震却说,本不是我有心加害的,逃跑做什么?何况咱们在人家地盘上,就算跑能跑多远?于是他泰然自若,反而穿上素服前去吊孝。乌质勒的儿子本来集合了人马,正要去追杀郭震,却看到他送上门来,不禁大为吃惊。在灵前,郭震演出一幕诸葛亮哭周瑜式的好戏,突厥人见郭震一片赤诚,都不再怀疑乌质勒是被暗害了,反而献马三千匹、牛羊十余万,双方订盟和好。

宗楚客本来是想让郭震去送死,结果他不但没死,反而凭借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化险为夷,立了功劳。宗楚客十分气恼。后来他竟然派了两个爪牙带了就地诛杀郭震的假诏书,前去安西都护府宣读。没想到,这两个爪牙还没走到目的地,半路就被突厥人劫住杀死了。这十有八九是郭震提前知道后,联合突厥人采取的措施吧。

郭震当然也要反击,他给皇帝上书,要求斩了兵部尚书宗楚客。但宗楚客和韦后关系很好,中宗又是一味和稀泥的“和事天子”,于是此事不了了之。等中宗突然死亡后(相传是韦后毒死),李隆基发动兵变,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宗楚客等一干人,让自己的父亲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此时朝廷召郭震回京,封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这是个能传给儿子的世袭爵位)。

在唐睿宗李旦当政的这几年,郭震是非常风光的,仕途也稳步上升。此后他还当过正三品的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等要职。

郭震知恩图报,在太平公主图谋颠覆唐睿宗的皇位时,其他的宰相(唐朝有多名宰相)都暗中附和,只有郭震坚决反对。当睿宗的儿子李隆基擅自起兵诛杀太平公主一党时,宫中大乱,大臣们都吓得四处逃散,唯独郭震陪皇帝登楼观察情况。听说情况凶险,睿宗竟然吓得想跳楼自杀,郭震连忙劝住他,给他壮胆。

大事平定之后,郭震被封为代国公,这是位极人臣的一品勋阶了,唐太宗时的名将李靖就曾被加封过这个称号。另外又赐他实封四百户,意思就是有四百户人家的赋税都不用上交国库,直接由郭震来收。其他的俸禄还有不少,郭震就算不贪不占,也会有非常巨大的收入。此外还给他的儿子也升了五品官,这就是所谓的“封妻荫子”了。

人臣能混到这一步,已是达到事业的顶峰了。再往上爬,就是谋反篡位当皇帝了。正所谓“亢龙有悔”,烈日之后往往是暴雨倾盆,正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兴旺之时,厄运也悄然来临,而且是来得如此之快。

几个月后,睿宗让位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继位后是为唐玄宗。当了皇帝后,李隆基集合军兵,在骊山下举行阅兵仪式。以郭震的威望和头衔(他是兵部尚书)担任这一百多万兵士的总指挥是名正言顺的。但就在检阅军队的时候,唐玄宗突然借口军容不整而大发雷霆,喝令左右拿下郭震就要处斩。多亏张说等人跪倒求情,说郭震有大功于朝,不可杀。玄宗板着脸,好容易才饶了郭震的死罪,把他流放到新州(现在广东新兴县),并当场又杀了个替罪羊——一个叫唐绍的人,时任给事中。

其实很明显,这并非是郭震的过错,“军容不整”这件事纯粹是唐玄宗找碴,就算真正有军容不整的现象,也不至于把郭震的所有官职一撸到底,还差点杀了他。

一转眼,郭震就从紫袍金带的代国公,变成流放去岭南烟瘴之地的罪人。说什么泼天富贵,说什么恩宠正浓,原来只是南柯一梦。平定西域,出生入死的艰辛,危急关头护卫先皇的奇功,全都被轻轻抹去,不留半丝情面。到头来,这所有的一切像是一场非常虐心的悲情游戏。后人有所谓“黄粱梦”的故事,郭震的遭遇称得是一个最生动的现实版本了。

旧历十月的寒风里,郭震老泪纵横地离开了京城,踏上南去的行程。路漫漫,心迷茫。他心情十分郁闷,越想越难过,竟然忧愤成疾,还没走到江西就病死了,寿数只有五十八岁。当时,他的父母还都健在,虽然不能称作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相当悲惨。

郭震现在存诗不多,《全唐诗》中只有二十来首,除了那首《宝剑篇》外,他的这首《塞上》足以作为半生戎马的最好回忆。

更多郭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