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原文翻译赏析-杜牧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01:52

赤壁作品原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原文翻译赏析-杜牧作品

赤壁注释译文

【注释】

[1]将:拿起。

[2]铜雀: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所建,楼顶有大铜雀高一丈五尺。二乔:大乔小乔,分别为孙策(孙权兄)、周瑜之妻,是东吴著名的美女。

【译文1】

有人发现了一把埋在沉沙中的断戟,它的铁刃还未被蚀消,我将它拿来磨洗一番,认得这遗物属于三国朝。假如不是东南风给了周郎战场上的方便,高高的铜雀台就会锁住二乔。

【译文2】

沉埋在沙中的断戟还未锈蚀,拿出磨洗能认出是前朝兵器。若不是东风给周郎提供方便,二乔就会被幽禁在铜雀台里。

《赤壁》原文翻译赏析-杜牧作品

赤壁赏析评点

【赏析1】

诗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抚今追昔,怀古咏叹,便作此诗。

前两句借赤壁之战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来点明兴感之由。由这件折断的古物,诗人想到了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想起了那次意义深远的战役,想起了那些奋力拼搏的英雄,感慨良多。

后两句回忆了当年那段历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正是因为借用“东风”才最终战胜了曹操。诗人借“二乔”之口委婉地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假若东风不助周瑜,那么一切都将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二乔也难逃厄运。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写尽历史沧桑。这是本诗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赏析2】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以假设东吴失败,二乔就会被锁在曹操的铜雀台来揭示严重的政治后果,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是以小见大。杜牧认为周瑜不过是侥幸取胜,大有阮籍凭吊广武楚汉战场而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意味,也正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断戟沉埋沙岸,诗人俯身捡起。断戟上的精铁尚未蚀尽,磨洗一看,竟是三国兵器。当年火烧赤壁、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景如史诗般浮现在眼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火光映彻,三国就此鼎立。然而时光流转,万物生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人与物都变化了、模糊了。此时,“折戟沉沙”像一个道具、一个媒介,带我们穿越时空,到达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记忆中的那个场景突然鲜活起来,一切都清晰而真实,宛如当年,只等待着我们迈入。

杜牧此时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为治愈弟弟的眼疾四处奔走,又因党争而离开京城,出放黄州。他饱尝现实辛酸,已不复当年写《阿房宫赋》时的激越飞扬。“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但作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心中那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隐隐仍在。他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与曹操注同为“孙子注”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家。杜牧对曹操的军事才能颇为推崇,因而对曹注多有引用。此诗正是杜牧为曹操翻案的论史之作:若非当年东风助吴,胜局当属曹公。有趣的是,堂皇的史论竟用“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艳丽想象来表述,旖旎风流的诗人本色尽显无遗。

《赤壁》原文翻译赏析-杜牧作品

【诗人名片】

杜牧(约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随后赴江西、淮南、宣歙等地任幕僚,后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湖州刺史,知制诰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更多杜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