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古诗译文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8:38

阁夜原文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①阴阳:日月。

②夷歌:当地民歌。

③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公孙述曾占据四川,自称皇帝,后为刘秀所灭。

【译文】

冬季日短,日月催逼着残冬短促的白昼;霜雪初霁,寒夜笼罩着荒远的天涯。破晓时分军营中鼓角回响,声音多么悲壮;碧净的夜空星光映在三峡,是水流把它们的影子荡漾。是什么牵连着千家万户,牵连着荒野中揪心的痛哭?是可怕的战争,是人为的血流。是何处传来悠扬的回声?是渔夫唱起的山歌,阵阵起伏。啊!英雄的业绩终是一抔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的寂寥,人间的萧落?

《阁夜》古诗译文赏析-杜甫作品

阁夜赏析

【赏析1】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诗中感慨很多,悲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悲叹人间伟业的空无,都是具体所指,十分真切动人。颔联气势磅礴,境界雄壮悲凉,是杜甫名句之一。最后二句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绪,是诗人当时孤寂境遇的情感投射。

全诗声调悲壮,感慨深沉,堪称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题目“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都先后谢世,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然而当时的夔州确是荒僻的山城,作者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言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但是首尾两联却不要求对仗,特别是尾联因为不好收合,用对仗的很少。然而这种“多余”的对仗在杜甫手里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经常出现通体对仗的律诗,这一首和同在夔州写的名篇《登高》就是如此。明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诗薮·内编》卷五)中的“法律细入毫芒”,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首联写出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感慨,意境开阔雄浑,感情沉郁悲凉。出句中“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此联中“催”字颇为灵动,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对句又有天涯沦落,独伤老大的意思。诗人对此霜雪已停、雪明如昼的凄凉夜晚,不由感慨万千。

尾联在杜甫手里不但顺利地完成全诗的起承转合,而且颇见老到。这两句作者说: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都是并列结构。“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虑。诗人不只是一般地描写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他在告诉读者: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中间两联对仗尤佳。“鼓角”对“星河”,“战伐”对“渔樵”,都是并列词组相对。对仗中的数量词,一般只能对数量词。这里“五更”对“三峡”,“千家”对“数处”都是工对。写诗的人,要想做到工对,不是很困难的事,但是想要达到杜甫的意境可就难了。你看颔联: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出句重在写“声”,重在写听觉,对句重在写“色”,重在写视觉,真可谓有声有色。愁人不寐,五更犹闻鼓角,是何等悲壮感人;大江流动群星,又与诗人流落的身世何等相似!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景色,是饱含着诗人丰富感情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思。宋人叶梦得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石林诗话》卷下)说“无复继者”,那倒未必,但是这两句诗确实意境雄浑而又含蓄深刻,富有感人的艺术效果。再看颈联:一闻战伐,千家皆哭,可见死者之多;拂晓即传来当地少数民族捕鱼打柴人的歌声,可见劳者之痛。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颔联出句和对句都是写听觉,仔细品味可以猜度出句写近处,对句写远处。由此种种声音,衬托出诗人心绪不宁。这些,后人要继承杜甫,委实不易,要超过杜甫,几乎没有可能。

(星汉)

《阁夜》古诗译文赏析-杜甫作品

【赏析2】

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当时,从大局来看,西川连年战火纷飞,吐蕃总是接连不断地侵扰蜀地;而从个人生活来看,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面对如此凄惨的境遇,诗人通过写冬夜景色,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乱、忆旧、思乡等情感。

作本诗时,诗人在荒凉偏僻的山城夔州一带漂泊,面对峡江壮美的夜景,听着远处传来的悲壮鼓角声,他不禁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诗人联想到了国家动乱的局势;由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现实是令人忧心悲伤的,既然无力改变,那么诗人就只能在内心宽慰自己了。全诗笼罩着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却也渗透着诗人的豪情和超然之意。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为冬季。诗人通过一个“催”字,巧妙地说明寒夜漫长,从而使人产生岁月催人老之感,既形象又逼真。“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中,“天涯”即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之所以称为“天涯”,是因为诗人当时产生了一种沦落天涯之感。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孤苦伶仃,一人流落在他乡,凄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写了诗人夜里的所闻与所见。“五更鼓角声悲壮”紧承上句的“寒霄”而来。外面夜空晴朗,军中集结的号角声响彻云霄。五更之时,天将放亮,而诗人却因愁苦一夜都没有入睡。那号角声在诗人愁苦的心情的映照下,更显得悲壮酸楚。而为什么刚刚黎明时分,军队中就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呢?这正从侧面暗示了诗人所在的夔州一带也并不安宁,同样战事紧急。“五更”、“鼓角”、“声悲壮”,这三个词语向人们传达出了国家动荡不安的信息。“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天上的银河澄澈清晰,无数颗星星映照在流经三峡的长江上,随着长江水的奔流而摇曳不定。颔联二句意境苍凉,气势雄浑,音调铿锵,辞采清雅,前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担忧,后一句又勾勒出一幅壮美的三峡夜景,两相对比,更突出了诗人悲壮沉郁的心情。

颈联写诗人在黎明时分的所闻。“五更鼓角”声一响起,千家万户“闻战伐”,顿时哭声响彻四野。仔细回味这幅图景,令人心酸。“夷歌数处起渔樵”中,“夷歌”指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歌谣。“数处”说明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夔州的渔夫、樵夫们在四面八方唱起了“夷歌”。“野哭”一词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夷歌”一词又写出了夔州的地方特色。而这两种声音都极其悲凉,被诗人听到后,更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愁情,使他更加悲伤。

尾联写诗人极目远望武侯庙和白帝庙时所引发的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公孙跃马而称帝”的诗句,指公孙述趁西汉末年战乱动荡的局势,割据蜀地,自立为帝。诗人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像此二人这样,虽为一世之雄,无论忠贤还是叛逆,最后也都化为黄土,那么此时自己的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人事萧条与音书断绝,现在也只能任凭自身寂寞了。这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释的:“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尾联二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诗人在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心中郁闷,但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正是此二句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将诗人的忧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诗向来被誉为杜诗中的经典。统观全诗,前四句主要描绘了阁夜景象,后四句则集中写了阁夜情事。诗人围绕“阁夜”,从几个不同侧面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冬夜霜雪写到五更鼓角;从夜空星河写到三峡洪波;从战乱消息写到当地民谣;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全诗意境雄浑壮阔,大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前人对本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胡应麟更是称赞本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全诗基调悲凉,意境雄阔,不愧为大师手笔。

《阁夜》古诗译文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