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8:05

冬至原文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冬至赏析

“冬至”,也叫至日,就是冬至节,在每年阴历的十一月内。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天最短,从冬至起白天渐长,又有“冬至当日回”的说法,杜甫的《小至》(小至是冬至前一日)诗就说过“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杜甫的这首《冬至》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他当时已经55岁,穷愁衰病,旅居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这首诗首联说,冬至来了,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穷愁如影随形地胶滞着(即泥)自己,真是无法摆脱。杜甫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在华州弃官以来,拖家带口历经秦州、同谷、成都、梓州等地,现在又到夔州,已经八年一直流落他乡,饱经乱离之苦。“泥杀人”三个字,充分表现了杜甫难以言喻的内心痛苦。第二联说,自己的形体和容颜逐渐衰老,而这荒远地方的土著们的风俗又只管自家相亲,而不与我往来,就更加孤独了。这是暗用了汉乐府诗句“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饮马长城窟行》)之意。第三联是讲,雪后,自己拄着蒺藜做的手杖到枫叶如丹的山谷中走走,本来是想解解闷的,但这时忽然想起朝廷的官员们正下了早朝呢,不免又有些牵挂了。“鸣玉”是“乘马鸣玉珂”(晋张华《轻薄篇》)的省文,指百官散朝时身上的玉佩随马走动发出的声音。“紫宸”,是唐代京城长安大明宫的大殿名,为皇帝听政的处所,此处代指朝廷。最后一联说,自己因为思念朝廷而痛断肝肠,然而朝廷在什么地方呢?项羽曾经分秦地为三,这里的“三秦”即今陕西省全境,这里是代指朝廷的都城长安。全诗由一己的漂泊流浪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读来非常感人。

杜甫这首《冬至》七律诗,像他的另一首著名的七律《登高》一样,在平仄、对偶上不仅铢两悉称,完全合律,而且本可以不用对偶的首联与尾联也用了工对的形式,显得更加工整而谨严,这在杜诗中是不多见的。但是《冬至》有意安排了首句不入韵,第二句与第七句又基本采用散文的句法,而且“泥杀人”还完全是口语,似乎与凝重的律诗用字不合,这就在谨严之中透出了疏放的气息。另外,“形容”对“风俗”,“雪后”对“朝来”,“心折”对“路迷”等等,乍一看来好像不准确,但他采用借对等修辞手法,仔细推敲却又非常工稳。也就是说,此诗在稳中有不稳,在精严中有疏放,读起来绝没有沉重、板滞的感觉,这在七律中达到了新的境界,是晚年杜甫对七律创作的一个新的贡献。

(管遗瑞)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