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原文赏析-陈师道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03:51

病起原文

病起

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病起赏析

此诗约作于绍圣二年(1095)。元祐二年(1087),他因苏轼的推荐,得了徐州教授、太学博士之职,生活稍得安宁,把妻子和儿女从在四川的岳父郭概处接回,过上几天稍稍安定的日子,得叙天伦之乐。可惜是好景不长,不久言官便以“进非科第”加以攻讦,从而被免官。实情则恐怕是因他是所谓苏轼“余党”而成了党争中的牺牲品。此后他的日子更难过了,连老母也只得“从其不肖子,就食河北”(《先夫人行状》)。其时他的岳父任河北东路提刑,他于是就食于岳父家。他的母亲贫病死于旅次。后来朝廷虽任他为江州彭泽令,也因丁母忧而未能就任。在此种种的煎迫之下,诗人病倒了。他病起之后,满含凄苦之情,低吟着: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力微须杖起”,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很自然地化用入诗。他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可惜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作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

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慈亲见背等之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千悟”,言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冤亲”句出于佛典,《华严经》云:“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读者自能感受到。

最后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自己的衰颓。“百年先得老”,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经历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三败未为穷”,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见《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穷,走不通的意思。)由此可见,诗人所祈向的,毕竟不是释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示三子》、《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病起》,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他逼近老杜的五律代表作。

(顾志兴)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少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因苏轼等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宗杜甫,锻炼辛苦,质朴老苍。黄庭坚甚爱重之。为江西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更多陈师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