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原文赏析-曹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0 12:36

苦寒行原文

苦寒行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注释】

1、太行山:指河内的太行山,在今河南沁阳北,是太行山的支脉。

2、羊肠坂:指从沁阳经天井关到晋城的道。诘屈:纡曲。

3、谿:山里的水沟。山居的人都聚在谿谷近旁,既然“谿谷少人民”,山里别处更不用说了。

4、延颈:伸长脖子,表怀望。

5、怫郁:心不安。

6、思欲一东归:言怀念故乡谯县(今安徽亳州)。

7、斧冰:凿冰。糜:稀粥。

8、东山:《诗经·豳风》篇名。《东山》写远征军人还乡,旧说是周公所作。这里提到《东山》诗,一则用来比照当前行役苦况,二则以周公自喻。

《苦寒行》原文赏析-曹操古诗-魏晋诗歌

苦寒行赏析

这一篇是《相和歌·清调曲》歌辞,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征高幹时所作。高幹是袁绍之甥,降曹后又反,当时屯兵在壶关口。曹操从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出兵,取道河内,北度太行山,其时在正月。诗中写行军时的艰苦。

曹操为了统一北中国,先后打败了陶谦、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韩遂等豪强集团。公元206年春,他又率领大军征伐盘踞于山西一带的袁绍余党高干。这首诗,就是写此次行军时的路上景况和曹操思念家乡的心情。

全诗用铺垫手法,写得一层深似一层。起首写道路艰难,山谷凄凉;接着写野兽出没,风雪交加。五十个字便写尽一幅风雪军旅图。看似平平叙述,而实不同凡响。绘景抒情,全无雕琢,只不过随意所到,使客观景物略染上几分诗人的主观色彩罢了。因此树木萧瑟,北风悲鸣,熊罴蹲视,虎豹号啼……大自然的一切,全被赋予了审美主体的性格。溪谷附近原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如今竟很少见人,其荒凉程度已可想而知。在如此凄冷的氛围里,无怪乎诗人要“延颈长叹息”、心情为之忧愁不安了。在这种时刻,他萌生了回师东归的想法,那是很自然的。

后半进一步写水深桥断,日暮途迷,加上人饥马饿,无处栖宿。这样层层加码,便把行军的困难渲染得无以复加;唯其如此,才更显出诗人不畏艰险、敢于开拓的英雄性格。他统率的大军不仅没有退却,相反的还“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挑担打柴,敲冰煮粥),不断地克服困难前进。这是何等的毅力!诗里所描绘的凄苦景况,正好反衬出诗人的豪迈襟怀。读者透过诗中一些悲苦字面,更能清楚地触摸到诗人一颗刚劲、火热的心。我们不妨思越千载之上,神游于彼时、彼地、彼境之中,便能仿佛听到一片伐木丁丁和凿冰冲冲的声音正冲破严寒,迎接春天的降临。

末尾两句,引周公东征平叛的故事以明心志。且不论读者对曹操是褒是贬,也无须问曹操的出身是士族还是庶族,谁也不能不承认他在历史上的卓越作用。他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平定了比周公姬旦当年面临的更强大得多的反叛力量。当然,曹操的理想和哀叹,都深深地烙上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印痕,其中显然包含着他个人立功创业的狭隘打算。但这首诗给我们的审美感受远远超过了这些,它毕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历史的形象画幅和一位杰出人物的心灵录像。

方东树《昭昧詹言》说此诗“取境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又说它“沉郁直朴……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诵之令人意满”。我以为,方东树这一审美判断是正确的。他指出了此诗意境广阔深远,内容质实厚朴,诗人的主体性格鲜明,思路清晰,笔势婉转。这些都很值得现代的诗人们认真借鉴。

(蔡厚示)

【诗人名片】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灵帝时曾因“能明古学”被任为议郎。汉献帝(刘协)初参加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在政治措施和文学倾向上都表现为一个反对两汉传统(也就是反正统)的人物。他用人强调“唯才是举”,打破家世门第的限制。在他周围集中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文学之士。他自己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曹操的诗能摆脱古典的束缚而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往往慷慨悲凉,反映着那个丧乱时代。

更多曹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