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原文赏析-曹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8:51

短歌行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何以:以何。

2、杜康:人名。相传他是开始造酒的人。一说这里用为酒的代称。

3、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长貌,形容思念之情。以上二句用《诗经·子衿》成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

4、君:指所思慕的人。沉吟:犹言深念。

5、呦呦:鹿鸣声。以下四句用《诗经·鹿鸣》成句。《鹿鸣》本是宴宾客的诗,这里借来表示招纳贤才的意思。

6、苹:艾蒿。

7、掇:采拾。一作“辍”,停止。明月是永不能拿掉的,它的运行也是永不能停止的,“不可掇”或“不可辍”都是比喻忧思不可断绝。

8、陌、阡:田间的道路。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这里用成语,言客人远道来访。

9、存:省视。

10、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字的意义。

11、旧恩:往日的情谊。

12、匝:周围。乌鹊无依似喻人民流亡。

13、以上二句比喻贤才多多益善。

14、吐哺:周公曾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篇末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短歌行》原文赏析-曹操古诗-魏晋诗歌

短歌行赏析

这一篇似乎是用于宴会的歌辞,属《相和歌·平调曲》,其中有感伤乱离,怀念朋友,叹息时光消逝和希望得贤才帮助他建立功业的意思。晋乐所奏删去八句,分为六解。这篇是本辞。

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广被传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关于它的主题有过争论。唐代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曾遭到清人张玉穀的讥评。张玉穀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看来张玉穀的理解是正确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的主题就是表达诗人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开头,诗人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从表面上看,似乎诗人提出了一个“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消极主题,甚至因此被后世悲观之士引为口实;而实际上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涵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它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魏源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诗比兴笺》序)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是很相似的。

“对酒当歌”的“当”字究竟是作“面对着”解还是作“应该”解呢?前人也持不同的看法。我以为:中国古典诗词往往有多义性,只要两说俱通,不妨并存。对着酒、当着歌也好,对着酒必当歌咏也好,无非都是说有酒有歌,无须为了人生的短促而颓丧罢了。这一章,似乎纯发议论;但梗概不平之气贯注首尾,有力地振动全篇。诗人不写觥筹交错和轻歌曼舞之景,而独抒身居廊庙心忧天下之情。诗撇开了对空间的描绘,转为对时间的思索,即由对酒当歌转为对已逝流光的惋惜,故给人以放浪恣肆之感。就诗的意境而言,它展现出一个紧逼迫促的境界。它使读者从现实生活中去探讨人生哲理,从朴素的领悟中去寻求深长的意绪。

次章除三、四两句外,有六句引自《诗经》。前两句引自《郑风·子衿》,原诗首章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着所喜欢的男子的到来。后四句引自《小雅·鹿鸣》,这本来就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曹操引古以喻今,自不免启人遐想。从表面看,曹操的话只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但他通过借古以讽的手法,举少总多,联类无穷,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意。前四句写他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后四句写他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两相对照,意极分明。加上“青青”写色,“呦呦”写声。诗中有色、有声,更顿觉辞采鲜艳、音韵悠扬多了。

三章“掇(duō)”一作“辍(chuò)”。我赞成作“掇”是。显然诗人这是正奇想天外:明朗的月亮,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应即由此夺胎。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想“上九天揽月”外,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寓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诗人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因贤才远道来归附而喜不自胜,“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四章)。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思贤若渴的主题。

五章融情入景。诗人因抬头见月明星稀,乃顿生孤寒寂寞之感。接着又静中见动,用乌鹊南飞之景喻人才的外流。沈德潜指出:“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因此诗人渴望其归己。末章遂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做比方,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能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总之,这首诗立意深远,风格别致。它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而能相互发热增辉。吴淇说它“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是颇中肯綮的。全篇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既摇曳生姿,又错落有致,真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审美享受。

(蔡厚示)

【诗人名片】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灵帝时曾因“能明古学”被任为议郎。汉献帝(刘协)初参加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在政治措施和文学倾向上都表现为一个反对两汉传统(也就是反正统)的人物。他用人强调“唯才是举”,打破家世门第的限制。在他周围集中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文学之士。他自己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曹操的诗能摆脱古典的束缚而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往往慷慨悲凉,反映着那个丧乱时代。

更多曹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