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伐柯》赏析-姻缘一“语”定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07:53

《豳风·伐柯》赏析-姻缘一“语”定

姻缘一“语”定—《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豳风·伐柯》赏析-姻缘一“语”定

这首《豳风·伐柯》中说,要砍柴,只有斧头的利刃是不行的,必须要装上斧柄,这样使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而娶妻子也必须要有媒人才能成功。因为这首诗,后世将媒人做媒也称为“作伐”。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现在也有好多婚姻是媒人说成的。其实早在《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我们的先民就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孟子还把“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得大家的活动都局限在了一家之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中,彼此之间确实有隔膜存在,也不了解外边人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即使自己家里的儿女已长大成人,也不知道哪家需要嫁女娶媳。还有封建的风俗习气使得人们在求偶问题上的腼腆心理,其中要是一个媒人斡旋是最好不过的了。

所以,诗歌中也提到了要想做个斧柄,有了原则就不难办了,要是遇到了真心相爱的人,就要摆下隆重的宴席来迎娶。

于是,历代的礼制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礼制,这在讲究礼仪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可以说,一桩婚事,假如没有媒人牵线,简直难以办成。

《周礼》、《吕氏春秋》这些书中,就记载上古时候在仲春之时祭祀设置有专门的说媒结亲活动。这是官媒。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甚至还可以对不守婚嫁时令者予以处罚。

汉朝之后,国家虽然不再设这一官职,但官媒一直存在,权力还很大,比如《晋书·武帝纪》载:女子凡满17岁,其父母尚未给她选择婆家的,一律交官媒,由“媒官”配给丈夫。

而清代的《红楼梦》中就多次有官媒的记载。她们都为官府登记认可的媒人,还有阶层之分,有些负责皇室贵族的婚介,地位那就很了得,更没有人敢得罪。

当然也有“私媒”——民间的媒人。这些一般都是些没有职业的中老年妇女,通常以媒婆称之,她们也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在保媒的同时,还往往从事其它杂事——接生、做针线、治病,等等,这些和家庭女性相关的事情就使得她们有更多机会来接近各家的女性,更加详细地掌握别人的家庭情况等等,更加方便她们以后做媒。

她们的收入还是颇为可观的。在明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为中介费的媒钱基本都在财礼钱的10%,那就是很大一笔收入了,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也算真实反映了媒人的收入状况。

所以,当媒人是非常吃香的,这是一种几乎没有风险的职业,只要嘴皮子好。所以不务正业的妇女们为了多赚些钱,通常也会昧着良心,把黑的说成白的,丑的说成美的,年老的说成年少的。尔古代男女婚前几乎不会见面,而真正到了洞房之时才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并不像媒人说的那样。昧心的媒婆,自然会毁了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幸福。

尽管也有规规矩矩专业做媒的媒人,但整体上,媒人的过于伶牙俐齿,常常名不副实,甚至如《水浒传》中的王婆那样,为了钱财为别人偷情通奸牵线搭桥,落得个坏名头。这种不好的影响也将媒人这个职业被归为“三姑六婆”中的一婆。对此,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名言·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就有一段对她们的生动的描述:

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样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够。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段舒开手。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若还羡他说作高,挥干涎沫七八斗……

媒人一词在社会上也成为贬义词,尽管如此,在实际的生活中,还是少不了媒人做媒。不过也有好的媒人,形象高大,比如红娘,比如月下老人等。月下老人是在唐朝时候出现在神话中的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

唐代文人李复言的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中首次出现: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

问:“所检何书?”

云:“婚牍耳。”

又问:“囊中何物?”

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

因询己妻,知为店北卖菜眇妪女,才三岁,陋亦如妪。韦怒,遣奴刺之,伤眉。韦与奴逃免。后十余年,韦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以为能,妻以其女。女容丽而眉间常帖一花子。怪而问之,始知女乃畴昔所刺幼女,郡守抚以为己女也。因相钦愈极,所生男女皆显贵。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月下老人促成了一件好姻缘,后世因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者“月老”。而元杂剧《西厢记》中极力撮合张生、崔莺莺成就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她的活泼伶俐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受到世人爱戴。

追本溯源,这万千的引申皆来源于上古时的一语“作伐”,虽然人会老,诗词歌赋也会因为年代久远而逐渐遗失,这是我们无力挽留的遗憾,但这世间依然存在永恒的物,可以穿越时空的枷锁,日久弥新,便是古人凝结在文字中的才情,带来无尽的感动。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