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辩》原文翻译赏析-韩愈文言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18:22

韩愈《讳辩》原文翻译赏析

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1)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2)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3) ,同然一辞(4) 。皇甫浞曰(5) :“若不明白(6) ,子与贺且得罪(7)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8)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9) 。”律曰:“不讳嫌名(10)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1) ,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2) ;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13)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4)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15)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16) ,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17) ,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18)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19)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20) ,即是宦者宫妾之行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韩愈

【注释】

(1)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中唐著名诗人,颇得韩愈赏识。举进士:应进士科考试。

(2)毁之:诋毁他。

(3)不察:不加分辨。和而倡之:随声附和。

(4)同然一辞:众口一词。

(5)皇甫浞(zhuó):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元和进士,曾任工部郎中。

(6)明白:讲清楚。

(7)且得罪:将要得到无视“避讳”这种礼法习俗的罪名。

(8)二名不偏讳:名字中的两个字不单避讳其中的一个字。

(9)言‘征’不称‘在’:孔子之母名征在,孔子在用到这两个字时,用了“征”字就不连用“在”字。

(10)不讳嫌名:不避讳与名字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11)作法制:制定礼法制度,此指避讳的各种具体办法。

(12)康王钊:周康王名剑。之孙实为昭王:其孙名瑕,后谥昭王。

(13)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事亲至孝,性又谨慎,每日必三省其身。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称之为“宗圣”。曾皙:名点,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曾参之父。

(14)汉讳武帝名“彻”为“通”:汉武帝名彻,汉代为避其讳,改“彻”为“通”。如“蒯彻”改为蒯通,“彻侯”改为通侯。

(15)今上章及诏:当今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和朝廷发布的诏令。浒:唐高祖李渊小名虎。势:唐太宗名世民。秉: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昞。机:唐玄宗名隆基。

(16)谕:唐代宗名豫。机:唐玄宗名隆基。故当时宦官、宫妾不敢说“谕”和“机”。

(17)君子:泛指品德端正的知识分子。言语行事:说话、办事。

(18)无讥:不受别人讥讽嘲笑。

(19)卒不可胜:最终也不可超越。

(20)比于:并列于。

《讳辩》原文翻译赏析-韩愈文言文

【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准备考进士,已有点名气,与他争名的人攻击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对的,劝他应试的人是不对的。”听了这话的人也不加分析考虑,随声附和,异口同声。皇甫浞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分辨清楚,您与李贺将蒙受罪名。”我回答:“是这样。”

“嫌名律”规定:“两个字的名字只避讳其中的一个字。”解释律令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言‘征’字不言‘在’字,言‘在’字不言‘征’字。”律令又说:“不避讳同音字。”解释的人说:“是指例如‘禹’字与‘雨’字,‘丘’字与‘蓲’字这一类。”如今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考试,是犯了“二名律”呢?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字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创立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父兄之名,孔子对他母亲的名字“征在”的单字出现也不避讳,《春秋》中也不讥讽不避讳同音字。周康王姬钊的孙子,谥号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参也不讳“昔”字。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像这种情况他们的儿子应如何去避讳?是避讳同音,连姓都改了呢?还是不避讳与名字同音的字呢?汉朝为避讳武帝刘彻的名字彻,就将“彻”改为“通”,但没听说他们将车辙的“辙”字改成什么字。为了避讳吕后的名字雉将“雉”叫做“野鸡”,但没听说又将治理天下的治字改成什么字。现在的奏章和诏书,没有听到避讳“浒”、“势”、“秉”、“机”这几个字。只有宦官宫女们,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了代宗与玄宗的名讳。君子谈话做事,应遵守什么礼法呢?现经过对律令的质询,对国家典章的稽考,李贺去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如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也算是到顶点了。现今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父母名字这一点上,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足见他们的糊涂了。那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超越不了的。要在避讳上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就是在与宦官宫女攀比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女对他们亲人的孝顺,还能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讳辩》原文翻译赏析-韩愈文言文

【评析】

封建时代,对于帝王和尊长的名字,需用其他字代替,而不能直接写或说,这叫做避讳。如果有人违犯便会受到批判。所以,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只因为他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便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而取得功名。对此,韩愈十分气愤,在此文中,他虽然不敢直接反对避讳,但引用经典和法律,对避讳过多表示反对。

《讳辩》原文翻译赏析-韩愈文言文

更多韩愈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