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4:06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自纳兰性行德《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处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故事赏析

容若做过侦察员,赴塞外公干,这首词就很有可能写于这次公干的途中。

如果仅从词意判断,这首词应该写于刚从北京出发的时候,线索就在第一句“又到绿杨曾折处”。“绿杨”不是杨树,而是柳树。柳树作为一个经典的诗歌套语,每每与离别有关,要么是折柳枝送行,要么是用笛子吹一曲《折杨柳》,要么是在河堤上望着烟柳迷蒙、离人远去,大体不出“离别”二字。此刻,容若来到了曾经折柳送别的地方,大概是想到当年自己出门的时候,妻子总会在这里送行,而今妻子亡故,没有人来送自己了,于是“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一副倦怠无神的样子,不想说话,马鞭也懒懒地垂着,任凭马儿驮着自己在清秋的道路上慢慢走着。这两句是写近景、实景,传达出一种怅惘、萧索的情绪。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接下来转到远景、虚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萧关指的是西北边关,这两句如同电影镜头,在“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之后,让男主角抬头远眺,镜头于是模拟男主角的眼睛,看到远处天地交接的地方,地上茫茫衰草,天空是直向西北的雁阵,一派秋光萧瑟、心绪凄迷的样子。

其实,如果较真的话,这两句说的有点毛病:既然天冷了、草衰了,大雁确实该迁徙了,但不该往西北飞,而是往东南飞。一句“雁声远向萧关去”,虽然以“雁声”和“萧关”构成了一组非常和谐的意象符号,很符合意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却是歪曲事实来营造诗意了。

上片把意象造足,下片便转入抒情:“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诗人和女人总有异曲同工之处,说“不恨”,其实就是说“恨”。恨的是“天涯行役苦”,意思就是不愿意出差,只愿意在家陪老婆。“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和前边的“不恨天涯行役苦”并不构成一正一反的关系,而是一个递进关系:恨的是此刻秋天的西风把梦一般的往事吹散,使无聊的现实(出差)和美好的往事(在家)的距离如同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一般——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修辞,用宏伟的、庄重的东西来比喻私密的、小情小调的东西。中国古典诗词里极少能见到这种修辞,但熟悉英语诗歌的读者肯定对此不会陌生,玄学派Andrew Marvell的名作To His Coy Mistress就是很经典的一个例子,比“西风吹梦成今古”可铺张太多了。文化差异使然,西方较外露,东方较内敛。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词到收尾,“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今天的愁还没完,又想到明天的愁了:明天不知道还有多少路要走,寒雨已经沾衣,明天的天气不知道该有多坏呢!人们做事情,如果自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便总爱去找些客观理由,于是乎,不是我不想走,而是下雨了不好走;不是我不愿意冒雨走,而是这秋天的雨水太冷了……这既是一种人之常情的表达方式,也是诗歌故作含蓄的表达方式: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走,但不能直说,而要通过对客观困难的强调来含蓄地传达出这层意思。我们评价一部文艺作品,所谓“耐人寻味”,一大原因就在这里,好比你今晚想留宿在男友家,又不好意思明确表白,于是找来一些理由,比如“没有末班车啦”什么的。这句“没有末班车”和“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这时候你就是诗人,而男友就是读者,如果他对你这句诗的解读是“可以打车”,然后给你摸出五十元打车费来,或者勇于表现自己的关心说:“我骑车送你回去”,这就是没能注意到你那句“没有末班车”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诗歌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因为它们表达的也无非就是普通人的饮食男女、喜怒哀乐,所以才有大众接受度;既然表达的东西如此肤浅,为什么会是美的,因为诗歌总是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肤浅的内容,含蓄了,也就美了。生活是□□,诗歌是前戏。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