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报母恩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3:39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报母恩

孟郊(751—814)从小就聪明伶俐。一年冬天,钦差大臣到孟郊的家乡了解民情。正当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的时候,身穿破烂的绿色衣衫的小孟郊闯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呵斥道:“去去去,哪里来的小叫花子!”孟郊答道:“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钦差大臣觉得这个小孩有点意思,提出用对子考考他,看他有多聪明。钦差大人见孟郊身穿破烂绿衣,便出了上句:“小小青蛙穿绿衣。”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桌上有一道菜为烧螃蟹,很快就对出了下句:“大大螃蟹着红袍。”钦差很不爽,又不好对一个小孩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孩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钦差三杯老酒下肚,看着正在吃喝的孟郊说:“小小猫儿寻食吃。”小孟郊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钦差大人很尴尬,只好让县太爷把小孟郊打发走了。

孟郊的父亲只做过小吏,家中清贫。也许是太聪明,太早就体察到世态炎凉,所以孟郊从小性格孤僻,很少与人往来。后来,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描写世态炎凉与民间苦难。

尽管成年之后的孟郊两试考进士都名落孙山,但孟郊的母亲对儿子依然信心满满,对他的科举事业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孟郊自己对科举仕途的事情并不怎么在意,在三十岁至四十岁的应考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他看多了贫富不均和中下层文人的穷愁困苦,看多了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感受过屡试不第的心理体验。

在母亲的期待中,孟郊一直在考场中坚持着。四十一岁时,终于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四十六岁时,在长安进士及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报母恩

金榜题名的时刻,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啊!孟郊《登科后》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里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花看完了。

春天的长安繁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因为新进士们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孟郊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孟郊写得很无理,但因为很有真情,人们也就不觉得荒唐了。

进士登第之后,孟郊随即东归,以告慰母亲,随后又写了一首《游子吟》,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感念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她忙着用针线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因为担心孩子这一走很久之后才会回来。谁说仅凭一点点的孝心,就能回报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呢?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慈母之爱,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粹,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孟郊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所以更觉亲情的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巧琢雕饰,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引起了万千游子的共鸣。

可叹的是,登进士第之后,孟郊的“春风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五十一岁那年,孟郊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被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这个结果让他很不满意,所以到任之后,他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孟郊经常去游玩,在水边徘徊赋诗,以至于公务荒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了一个人来代他做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这就让孟郊更加穷困。三年之后,孟郊干脆辞去了溧阳尉一职。又过了两年,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他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他才得以定居洛阳,到这时他的生活才宽裕一点,然而不久又遭受了丧子之痛。六十岁时,他因母亲去世而去官。后来,郑余庆任兴元尹,推荐孟郊任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应邀前往,途中暴病去世。

孟祠里有一副对联这样总结了孟郊的一生:“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