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出处意思赏析-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23:2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品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出处意思赏析-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赏析】

在宣州谢朓楼上,瑟瑟秋风中杯盏更迭,唐朝伟大诗人李白正要送别好友、族叔李云。岁月无情地染白了缕缕青丝,失意的生活积怨了李白满腹的牢骚,借着为好友饯行之际,和着这城楼上的万里青天,酒助诗兴,李白忍不住挥笔泼墨,抒怀慨叹。这普普通通的牢骚之语在大诗人的笔下纵游穿梭于万世之中,别具一格的诗意让言语之中附着了人生的哲思,在千百年的岁月流逝中,引发了无数读诗人的共鸣。

李白诗歌中充溢着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基于以自我为主体的主观情感宣泄,无论是天与地,他者与岁月,在俊逸豪放的李白诗歌中早已让步于“我”的存在。想洋洋唐诗上千首,能够像李白那样站在宏观而广博的视角审视时间与自我主体关系的,实在是少数。

一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写下了诗人为时光添上的第一笔注脚。失去了的昨日犹如东逝之水再难回头,昨日弃我而去然后又把我推向下一个时间,让接踵而至的今日变成另一个昨日。如此的循环往复,眼见着光阴如梭,转瞬即逝。每一日处在日月不居、时光难驻的惶恐之中,心意烦乱,忧愤郁悒。时间催人老,更无情的是这日益飞逝的时间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这才是真正触动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与心绪之乱的根源。

正当这忧郁愤懑的情绪在一点点弥漫开来,缓缓展开的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将笔锋一扭,从极端苦闷转到了爽朗开阔的境界。洁净如洗的天空上被均匀地涂抹了蔚蓝,万里长空中呼啸的秋风送来了南徙的归雁。面对眼前的壮美景色,不觉精神一爽,之前的烦忧为之一扫,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直涌入心田,“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

眼前之景触发了绵绵沉思,身处这巍巍谢朓楼上,忽想起历史上建安风骨的刚健遒劲,念古及今,友人李云的散文下笔浑厚有力,堪可比蓬莱文章。而向来信心十足的李白,也将自己的诗歌泰然比之谢朓的清新秀发之作,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然而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夕,怀揣着远大政治理想来到长安的李白想要一展雄才,然而仅仅两年翰林院任职之后,仕宦纷争而起的谗言逼他被迫离开朝廷,曾经的浪漫主义想象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愤而开始了漫游生活。客居宣州邂逅友人李云之事重新点燃了李白胸膛的梦想。挽携着同样为官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的李云,诗人忍不住兴致勃然,怅然感慨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趁着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甚至想要腾云驾雾,登上青天揽取明月。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然而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笔酣墨饱,一挥而就,“长风万里送秋雁”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了最高潮,在这激情澎湃的豪言里,仿佛现实中的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当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进行驰骋遨游的时候,身体却被迫束缚在污浊的现实之中。“长风万里送秋雁”这般自由神奇的境地毕竟是虚无缥缈的想象,从幻想回到现实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遁落到残酷的现实中,又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里一落千丈的转折。举杯畅饮本为消弭愁苦之痛,而实际上却越发加重了愁绪;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忧愁之间,形成了某种意义的对照,很自然地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了诗人“抽刀断水”的联想。

在现实的困境下,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结果换来的不过是像沉溺沼泽一般沦陷于更深的愁苦,这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李白忍不住发出“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呼号。这样出自于内心的真情流露,让人忍不住被诗人的率直洒脱而感染,积郁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终于找到了疏导的通泻口,在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中抓住了希望的最后一点尾巴。

谢朓楼上友人相见,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着内心的激愤与感慨。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里注入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诗歌中的哲思品悟早已超脱了诗人个体的沉浮,而是上升到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命体验中。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的情感波浪和腾挪跌宕、灵活多变的艺术结构将豪放与自然的品格完美地结合起来,这首诗在一代代人的赏析品读中,焕发出越来越生动的艺术魅力。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