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05:22

名句的诞生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三巴的道路多么遥远,我走在万里艰险的旅途上。群山残留的霭霭白雪,在月夜里仿如孤烛般照亮异乡客。离开家人渐远,反而渐与僮仆亲近起来。人啊,哪堪独自漂泊?尤其在除夕的夜里,明儿个又是崭新的一年了。

诗人背景小常识

崔涂,字礼山,一作礼先,生卒年与籍贯不详,从其作品推测其故乡应在江南。年轻时曾经到京城赴科举考试,不幸落第,此后长期于巴、蜀、湘、鄂等地漂泊作客,因此其诗作多富异乡别离色彩。直到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崔涂终于进士登第,但此时已经年岁老大。崔涂工于诗,善苦吟,尤长于律诗,多写羁旅寄送、感事抒怀、咏物怀苦之作,用以抒发漂泊离别之愁苦与功名失意的哀怨,也能对社会动乱同感担忧,故其诗发自内心、文辞凄婉、韵味深长。今存诗一卷,本篇名句《巴山道中除夜有怀》亦是其传世佳作之代表。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是写于其客寓四川时期的作品,孤独异乡人在他乡逢年节,却无人相依伴,可想而知其内心是多么悲凄、苦涩。首联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诗人先点出所在位置:蜀道,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此刻自己却身处其时刻,望眼看过尽是岐峭高山、落雪纷纷,寂寞的异乡客仅有一盏孤烛聊以为伴。可叹的是“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崔涂此联似乎援引自王维《宿郑州诗》:“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都述说着由于与亲人日异远殊,转而与同行的仆人日渐亲密。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便有僮仆为伴,在除夕这个团圆喜庆时刻,没有亲人在旁,异乡游子很难不感到慨然的。

唐代由于幅员广大,再加上继承汉代以降政府为了避免地方官坐大,且避免包庇自己亲属,于是发展出一套“本籍回避”的制度来,亦即当地人不可任职当地的正职官署,目的在使地方官员得以更公正来治理地方,但是相对的,所有官员都不得回到故乡任职,只能客寓他乡。而且唐政府为了提高中央统帅能力,还规定官员每经一任就须迁转他职,因此这群官员就宛如无根浮萍般,一生难逃宦游羁旅之苦,在他乡过节的凄楚,也就屡屡出现在唐诗当中。在崔涂之前,与其同样有异乡逢除夕之经验,还有著名的中唐诗人戴叔伦,他于《除夕宿石头驿》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仇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这首诗与崔涂诗十分相似,戴叔伦在前、崔涂在后,同是天涯宦游人,共同吟出逆旅他乡的悲切、凄恻。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对于故乡、亲人的依恋,或许是人天生的孺慕之情,在汉代民歌当中,有一首相当贴切的《古歌》,其云:“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诗中描写异乡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景,出亦愁、入亦愁。“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是其中最生动的一句,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远,人也渐渐消瘦,将游子对故乡思念的情形入木十分地点出,可谓是经典名句。魏晋时候的文士王粲,追随在大刀阔斧的曹操麾下,随着曹军东争西讨,纵然内心满怀着抱负,思乡之情绪却从来不曾消减,在《登楼赋》即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即深刻点出他乡再怎么好,却都比不上我的故乡来得令人眷恋,只要想到我距离家乡还那么远,就不禁涕泪横下。

若言中国文化中共同的文学基调,“乡愁”即是其中重要的源流,不分古今、不分你我,融入人、事、物、地,形成历久不衰、紧扣彼此联系之网络。现代诗人席慕蓉,在著名的新诗《乡愁》也曾经以此主题,抒发异乡游子的乡愁思绪,其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所言的乡愁,以声音、夜晚为背景,在寂静孤寥的深夜里,最易勾引起游子们对于怀乡愁思,空间上距离之相隔,桑梓之种种仿若遮着一层模糊面纱,是那样地朦胧、那样地令人朝思暮想,却那样地遥远、不能到达。游子对于故乡的眷念、思怀,不会因时间消退而衰减,反而更行更远还生,就仿佛是一棵不会记录时间的树木,没有年轮、静静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

更多崔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