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浔阳楼》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09:07

题浔阳楼原文

题浔阳楼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题浔阳楼》赏析-白居易的诗

题浔阳楼赏析

此诗乃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登九江浔阳楼时所作的题景抒怀诗。

作者在首联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觉得他的文思高超玄妙;第二联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诗人韦应物,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陶氏和韦氏与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都有着较深的联系。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隶属九江)县令。而韦应物曾担任过江州刺史,亦曾于诗中提及浔阳楼,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楼而追忆曾居于江州的前人,对他们的才情抒发强烈的赞扬和佩服。

此二联中,作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不知何以如此“清闲”。也正是“爱”与“怪”二字,引人好奇白氏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或是发现了什么。

读至第三联,作者的想法渐渐明朗开来,他在登楼之后,知道了为何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此联语言平实,内容简单,但却是承上启下之笔,既让人明白他提及陶韦二人,说“爱”与“怪”的目的,又引人欲观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浔阳楼后,究竟是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让他“有以知其然”的呢?

四五联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大江”对“匡山”,体现江州山水俱备;“寒”对“青”,清冷的触感与沉郁的色彩,体现出山水的气势;“见底”与“倚天”相对,下深及江底,上高耸入云天,体现江州山水的壮阔。

在第四联的描写中,影像鲜明雄阔,色彩较重,更偏向于可感的视觉和触觉。而第五联则转向一种迷濛之中。“深夜”对“平旦”,江州无论晨昏日夜,皆有其独特的美景;“湓浦月”对“炉峰烟”,夜里月光洒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炉峰云烟聚散,给人一种似实而幻,幽静淡雅的迷离感。此二句铺展出江州的柔美风光,与第四联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笔锋一刚一柔。

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诗至第六联,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抒怀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显然意犹未尽,他将视线投回自身,发出自谦之语,认为自己没有陶韦二人的才华,来这里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第七联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他对自己写下此诗作了一番解释:“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其内心有着不得志的苦闷。在“俯仰”一句中,或许亦有可能些微传达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顿郁,志不能抒,虽仍为官却愧对自己想要在其间施展抱负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往往能给文人骚客许多的感触或是情致。对于白居易来说亦然。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怀古抒情之作。登楼面对壮秀河山的白氏,在诗歌中一路笔锋飞扬,语句或直白或工巧,写景挥洒,抒情畅怀。使得全诗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钱、方)

题浔阳楼注释

1、九江古称浔阳,楼或以此得名。

2、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或原因。

3、匡山:即地处江西九江的“庐山”。

4、湓浦:即湓江或湓水。流经九江。平旦:黎明,清晨。炉峰:庐山的“香炉峰”。

【相关阅读】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