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09:08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原文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赏析-白居易的诗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赏析

本诗作于长庆二年(822),体现了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文学理念。诗人从长安到杭州赴任,途经洞庭湖,有感于当地水多田少而作此诗。首句到八句叙说大禹治水的功绩,长江从西南浩浩而来,日夜不息,而波涛如泻,群山如劈,千百年来江水不堵塞溃散,百姓不落水为鱼,禹的功绩是多么伟大!“浩浩”出自《尚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垫”即“垫溺”,淹入水中,“壅溃”出自《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除一二句外,余下皆是对句,“不尔”句否定词前置,和“大哉”句形成松散的对仗。“导岷”句到“农人土地窄”十二句,遗憾大禹将江水从岷山导出直至入海,竟然没能“讫功”(即完工),导致此地积水浩大,洞庭青草二湖方圆千里,深达万丈,每年秋夏大涨,侵逼农田。“混合”和“淼茫”皆为双声字,“万丈”和“千里”一方面极尽夸张之势,另一方面和五六句的“千年”“万姓”相对照,加重了大禹治水未能臻于完工的遗憾之意。

“我今”句转入纯粹的议论,诗人尚为此而嗟叹,难道大禹会不爱惜民田么?无法究其缘由,诗人只能纵观治水的遗迹,引用《尚书》中“苗顽弗即工”来为大禹开释,怀疑是苗人顽钝,不肯服从大禹的指挥完成工役,尧帝也无可奈何,只好留此祸患。在聊作解嘲之后,诗人以人身之血脉来比喻地上之水流,指出水的壅滞等同于人身血脉不畅,必须要加以治理,希望大禹能够复生为水官,为当朝治理水患。“手提”以下四句展示了诗人神奇的想象,将浚河决壅比为大禹以剑剪纸裂帛。杜甫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李贺诗“欲剪湘中一尺天”(《罗浮山人与葛篇》)、“一双瞳人剪秋水”(《唐儿歌》),俱有剪水之意象,比之本诗,精巧有余,气魄略逊。大禹“手提倚天剑”,指画山川,疏浚河流如同剪纸,决开壅塞如同裂帛,此景浩大壮阔犹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充满了史诗般的英雄气概。

“倚天剑”的意象出自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在诗歌中出现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作为强大自然力的比喻,如张乔“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华山》)、皮日休“直拔倚天剑,又建横海纛”(《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二是作为个人精神、意志、能力的外化体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如阮籍“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咏怀》)、李白“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司马将军歌(以代陇上健儿陈安)》)、陈陶“三朝倚天剑,十万浮云骑”(《赠江西周大夫》)、戴复古“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归后遣书问讯李敷文》)、王灼“高提倚天剑,万里无行迹”(《送智齐师出峡》)、杨冠卿“安得君王倚天剑,提携直上决浮云”(《塞上与郑将夜饮》)、陆游“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泛三江海浦》)、辛弃疾“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在本诗中,“倚天剑”不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而成为英雄造福民众的武器,象征着人力对自然的征服,充分挖掘了“倚天”这一意象的内涵。

末尾六句展望了大禹再度“治水”之后的美好图景,“鱼鳖宅”化为“膏腴田”,龙宫变成民居,水府生出禾麦,平添百万人家,登入朝廷籍簿。诗人治水以利民生的诗句并不是空谈,他在杭州任内疏浚西湖,修堤蓄水、加筑堤防、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灌溉和饮水问题,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方法原则和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以利后人。诗题中的“有感而作”,确为诗人的真情实感,情感落实于现实,更可见本诗的真挚与切实。

(孔燕妮)

【相关阅读】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