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三覃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8

声律启蒙十三覃注释版

十三覃

声律启蒙十三覃·其一

千对百,两对三。

地北对天南。

佛堂对仙洞[1],道院对禅庵[2]

山泼黛[3],水浮蓝[4]

雪岭对云潭。

凤飞方翙翙[5],虎视已眈眈[6]

窗下书生时讽咏,筵前酒客日耽酣[7]

白草满郊[8],秋日牧征人之马;绿桑盈亩,春时供农妇之蚕。

注释

1、佛堂: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仙洞:仙人的洞府。后蜀阎选《浣溪沙》:“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借称道观。唐白居易《春题华阳观》:“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原注:“观即华阳公主故宅。”

2、道院:道士居住的地方。五代王周《道院》:“白日人稀到,帘垂道院深。”

3、泼黛:形容山色如一片墨绿。古诗文习用语。唐顾况《华山西岗游赠隐玄叟》:“群峰郁初霁,泼黛若鬟沐。”宋黄庭坚《诉衷情》:“山泼黛,水挼蓝。”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的女子用来画眉。

4、浮蓝:形容天阔或水面呈一片蔚蓝。古诗文习用语。明李昌祺《幽居》:“谷深寒锁翠,溪阔暖浮蓝。”

5、翙翙(huì):鸟飞动时发出的声音。语本《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郑笺:“翙翙,羽声也。”

6、眈眈:贪婪而凶狠地注视。语本《周易·颐》:“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7、耽酣:沉溺,爱好(喝酒)而沉醉其中。古诗文习用语。明苏葵《秋兴二首》其二:“耽酣量浅援陶止,欲赋才疏怯庾工。”

8、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唐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唐岑参《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声律启蒙十三覃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三覃·其二

将对欲[1],可对堪[2]

德被对恩覃[3]

权衡对尺度[4],雪寺对云庵[5]

安邑枣[6],洞庭柑[7]

不愧对无惭[8]

魏徵能直谏[9],王衍善清谈[10]

紫梨摘去从山北[11],丹荔传来自海南[12]

攘鸡非君子所为,但当月-[13];养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14]

注释

1、将:将要。欲:想要。作副词用,与“将”同义。

2、可:能。堪:能够。

3、德被:恩德广布,无不覆盖。恩覃(tán):与“德被”同义。覃,是蔓延、延伸到之义。德被、恩覃,一般用以歌颂天子之德,泽及万方,无所遗漏。

4、权衡:是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引申为标准。《礼记·深衣》:“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权,秤锤。衡,秤杆。尺度:计量物体长度的定制,引申为规则、标准。

5、雪寺:雪中的寺庙。古诗文习用语。唐司空曙《过钱员外》:“野园随客醉,雪寺伴僧归。”云庵:云中的庵堂,多指建造在高山顶上的房舍。古诗文习用语。宋苏轼《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清王文诰题注:“祖无择所作介亭,在山之极巅排衙石处。”

6、安邑枣:典出《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安邑拥有一千棵枣树,这种人的富裕程度可比千户侯。安邑,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运城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自古以产枣闻名,一度作为宫廷贡品。《艺文类聚·果部下》:“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凡枣味,莫言安邑御枣也。’”《太平御览·果部二》亦引之。

7、洞庭柑:即洞庭橘。洞庭湖一带以盛产柑橘闻名。《太平广记·果部三·橘》引《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其木多橘。”《太平御览·饮食部·饼》引梁吴均《饼说》“洞庭负霜之橘”。《史记·货殖列传》云“蜀、汉、江陵千树橘”,亦指泛洞庭湖地区盛产柑橘。

8、不愧:不感到羞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无惭:无所惭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9、魏徵能直谏:唐太宗时大臣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出名。《旧唐书·魏徵传》:“徵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新唐书·魏徵传》:“徵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随李密起义,密败,降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敢于直谏,史称诤臣。卒谥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生平见两《唐书》本传。

10、王衍善清谈:西晋大臣王衍最善玄谈。清谈,谓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戎从弟。初为太子舍人。累迁黄门侍郎。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义理不安,随即更改,时人称为“口中雌黄”。赵王伦杀贾后,衍以贾氏戚党,被禁锢。及伦篡位,衍佯狂斫婢以自免。“八王之乱”中累居显职,官至尚书令、司空、太尉。不以经国为念,专谋自保。司马越以为太傅军司。怀帝永嘉五年(311),越卒,衍为石勒所俘,因劝勒称帝,欲求自免,被勒所杀。

11、紫梨:传说中的一种名贵梨子,色紫,为仙界之物。《艺文类聚·果部上·梨》引《尹喜内传》曰:“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紫梨。”引《洞冥记》曰:“涂山之背,梨大如升,色紫,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后遂成为古诗文习用语。唐卢纶《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山北:古时泛指终南、太华二山以北之地。《战国策·魏策三》:“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元吴师道补正引《史记正义》:“山,华山也。”《旧唐书·窦建德传》:“请自滏口之道,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

12、丹荔:荔枝。因色红,故称。古诗文习用语。唐戴叔伦《春日早朝应制》:“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海南:旧指今海南岛地区。亦泛指南部滨海地区。

13、“攘鸡非君子所为”二句:典出《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知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为了驳斥戴盈之的观点,曾经讲过一个寓言:有人每天都偷邻居的鸡,别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应当有的行为。于是这个人就说:请准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偷一只鸡,来年就不再偷了。比喻知道某件事情是不对的,却并不马上改正。

14、“养狙是山公之智”二句:典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狙,猕猴。《庄子·齐物论》载:狙公养猴,分给猴子橡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都不高兴;后来改成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都很开心。成语“朝三暮四”因此指本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后来常指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声律启蒙十三覃·其三

中对外,北对南。

贝母对宜男[1]

移山对浚井[2],谏苦对言甘。

千取百[3],二为三[4]

魏尚对周堪[5]

海门翻夕浪[6],山市拥晴岚[7]

新缔直投公子纻[8],旧交犹脱馆人骖[9]

文达淹通,已咏冰兮寒过水[10];永和博雅,可知青者胜于蓝[11]

注释

1、贝母: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形,似韭,花黄绿色,下垂像钟。鳞茎入药有止咳祛痰等作用。宜男:即萱草,古人认为孕妇佩带它则可以生男孩。《齐民要术·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妊人带佩,必生男。”

2、移山:移动山岳。典出《列子·汤问》所载北山愚公举家移太行、王屋二山的寓言。《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称颂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精神。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浚井:典出《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舜的父亲和后母让舜淘井,舜还在井里,他们就填土塞井,想将舜活埋。浚,深挖,疏通。

3、千取百:指大夫的所得,占国君的十分之一。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宋朱子集注:“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弑,下杀上也。餍,足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

4、二为三:典出《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5、魏尚(?—前157):内史槐里(今陕西兴平)人。文帝时为云中守,善治军,军市租尽给士卒,又出私俸钱,杀牛以飨军吏,士卒咸效命,匈奴不敢近云中。后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吏议削爵罚作。赖郎中署长冯唐进谏文帝,得赦复职。事见《史记·冯唐传》。周堪(?—约前40):字少卿,齐国(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从夏侯胜受今文《尚书》。宣帝时,参与石渠阁会议论定“五经”,因学识优异,为太子少傅。元帝即位,为光禄大夫,与太傅萧望之并领尚书事,同心辅政。为中书令石显等所谮,免官。后又为光禄勋,左迁河东太守,后复拜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以受制于石显,含恨而死。事见《汉书·儒林传》

6、海门:海口。内河通海之处。古诗文习用语。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夕浪:夕阳照耀下的波浪。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甫《泊岳阳城下》:“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7、山市:山区集市。古诗文习用语。唐张籍《送海客归旧岛》:“竹船来桂府,山市卖鱼须。”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古诗文习用语。唐郑谷《华山》:“峭仞耸巍巍,晴岚染近畿。”

8、新缔直投公子纻:本句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子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新缔,指刚刚订交。公子,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他和子产一见如故,于是赠给子产白色丝织的腰带,子产回赠给他纻麻制的衣服。

9、旧交犹脱馆人骖(cān):本句典出《孔子家语》:“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孔子到卫国时,遇到过去所住馆所的人有丧事,就让子贡解下拉车外套的马骖帮助办理丧事。后因用为以财助人之急的典实。馆人,古代掌管馆舍的人。《左传·昭公元年》:“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晋杜预注:“馆人,守舍人也。”骖,驾车时在两边的马。古时四匹马驾车,中间的两匹称服,旁边的两匹称骖。

10、“文达淹通”二句:典出《旧唐书·儒学上·盖文达传》:“盖文达,冀州信都人也。博涉经史,尤明“三传”。性方雅,美须貌,有士君子之风。刺史窦抗尝广集儒生,令相问难,其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咸在坐,文达亦参焉。既论难,皆出诸儒意表,抗大奇之,问曰:‘盖生就谁受学?’刘焯对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焯为师首。’抗曰:‘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也。’”文达,即盖文达(578—644),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博涉群书,尤明“《春秋》三传”。与宗人盖文懿俱以儒学知名,时称“二盖”。刺史窦抗尝集儒学大师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讲论,文达与焉,依经辨举,皆出诸儒意表,一座叹服。高祖武德中,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召为文学馆直学士。十年(636),为谏议大夫。十三年(639),为国子司业。十八年(644),授崇贤馆学士。寻卒。淹通,(学问)精通,贯通。

11、“永和博雅”二句:典出《北史·李谧传》:“谧字永和,少好学,周览百氏。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本句及上句所涉语典,皆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永和,即李谧(484—515),字永和,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安世子。少好学,通诸经,览百家书。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征辟皆不就。卒谥贞靖处士。著有《明堂制度论》。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