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二侵注释版
十二侵
十二侵·其一
眉对目,口对心。
锦瑟对瑶琴[1]。
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2]。
松郁郁,竹森森[3]。
闵损对曾参[4]。
秦王亲击缶[5],虞帝自挥琴[6]。
三献卞和尝泣玉[7],四知杨震固辞金[8]。
寂寂秋朝[9],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10],砌花随月转清阴[11]。
注释
1、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唐杜甫《曲江对雨》:“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清仇兆鳌注引《周礼乐器图》:“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瑟,一种弦乐器,有二十五根弦,一说本有五十弦。瑶琴:用玉装饰的琴。古诗文习用语。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2、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古诗文习用语。北周庾信《夜听捣衣》:“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3、森森:树木繁密貌。古诗文习用语。晋潘岳《怀旧赋》:“坟垒垒而接垄,柏森森以攒植。”
4、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性至孝。以德行与颜渊并称。鲁季氏请其任费邑长官,辞不就。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沂)人。与父曾晳子俱为孔子弟子。以孝行见称,主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修养方法。在孔门之中地位崇高,《论语》一书里即称其为“曾子”。相传著有《大学》,并传其学于子思。子思门人以之传于孟子。后世尊为“宗圣”。
5、秦王亲击缶:本句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缶,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亦可用作打击乐器。
6、虞帝自挥琴:本句用舜帝弹五弦琴作《南风》歌典。《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帝弹琴,歌《南风》,以求风调雨顺,惠及百姓。虞帝,即舜帝,舜号有虞氏。
7、三献卞和尝泣玉:本句典出《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等到楚文王即位后,他抱着璞石在荆山下哭,后来楚文王使人对璞石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一块美玉,称为和氏璧。
8、四知杨震固辞金:本句典出《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东汉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带了十斤金子晚上送他,说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拒绝了王密的贿赂。杨震(?—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时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年五十始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仆、太常、司徒等职,安帝延光二年(123)为太尉,时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樊丰等贪横骄侈,震屡上疏切谏,为樊丰所诬,免官,自杀。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都官至太尉。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并为东汉“四世三公”的名门。
9、寂寂:寂静无声、萧条萧瑟的样子。古诗文习用语。唐王维《寒食汜上作》:“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10、沉沉:形容夜深,万物沉寂。古诗文习用语。唐李白《白纻辞》:“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11、砌花:种在阶畔的花。古诗文习用语。唐宋之问《宴郑协律山亭》:“砌花连菡萏,溪柳覆莓苔。”
十二侵·其二
前对后,古对今。
野兽对山禽。
犍牛对牝马[1],水浅对山深。
曾点瑟[2],戴逵琴[3]。
璞玉对浑金[4]。
艳红花弄色[5],浓绿柳敷阴[6]。
不雨汤王方剪爪[7],有风楚子正披襟[8]。
书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9];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10]。
注释
1、犍(jiān)牛:阉过的公牛。《北史·蠕蠕传》:“蠕蠕之人,昔来号为顽嚚,每来抄掠,驾牸牛奔遁,驱犍牛随之。”亦有人以健释犍,犍牛,即健壮的公牛。牝(pìn)马:母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栈车牝马”,后被用为居官清廉俭朴的典实。
2、曾点瑟:典出《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志向,轮到曾点,当时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身作答。曾点,字晳,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沂)人。与其子曾参俱为孔子弟子,以狂狷知名。
3、戴逵琴:典出《晋书·隐逸传》:“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晋人戴逵善于弹琴,武陵王司马晞一次召他弹琴,他不去,当着使者的面摔坏了琴,表示不作王门伶人。戴逵(?—395),字安道,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博学善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人物、山水,擅宗教画,亦善雕塑。师事范宣。不乐当世,坚拒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召其鼓琴之命。后徙会稽郯县。王徽之曾雪夜访之,到门未入。晋孝武帝时,累征不至。
4、璞玉、浑金:未经雕刻的玉,未经提炼的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5、弄色:显现美色。宋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花弄色,是古诗文习用语。宋释道潜《次韵方平见寄》:“黄花弄色近重阳,山果红梨迥得霜。”
6、敷阴:(树木)铺陈浓阴。柳敷阴,是古诗文习用语。宋陈棣《次韵王有之主簿》其一:“春归满目尽桑麻,岸柳敷阴荻有芽。”
7、不雨汤王方剪爪:本句典出《尚书大传》卷二:“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剪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后遂以“剪爪”为祈雨之典实。另,《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嫫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商汤王时发生旱灾,汤于是剪下自己的头发与指甲,到桑林祈祷,果然天降大雨。
8、有风楚子正披襟:本句典出战国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吹来,襄王敞开衣襟对着风来的方向。楚子,指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披襟,敞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9、寸阴尺璧:语本《淮南子·原道训》:“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比喻珍惜光阴,将一寸光阴看得比直径一尺的玉璧还贵重。
10、“游子爱良宵光景”二句:用宋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语典。光景,光阴,时光。唐李白《相逢行》:“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一刻,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十二侵·其三
丝对竹[1],剑对琴。
素志对丹心[2]。
千愁对一醉[3],虎啸对龙吟。
子罕玉[4],不疑金[5]。
往古对来今[6]。
天寒邹吹律[7],岁旱傅为霖[8]。
渠说子规为帝魄[9],侬知孔雀是家禽[10]。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11];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12]。
注释
1、丝、竹:分别代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竹,代指音乐。
2、素志:平素的志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丹心:赤诚的心。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素志对丹心,亦是借对的一种。丹义为红,素有白义。素志之“素”为平素、素来之义,借素白之义,与丹对偶。
3、千愁:许许多多的忧愁。一醉解千愁,是俗语,古诗文多用之。元吴澄《木兰花慢》:“神疑藐姑冰雪,又何须、一醉解千愁。”
4、子罕玉:典出《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子罕是春秋时宋国大夫,有人送给他宝玉,他不收,并说我以不贪为宝。子罕,春秋宋国人,名乐喜。任司城,亦称“司城子罕”。鲁襄公十七年(前556)秋,宋平公筑高台,妨于农时,子罕请求俟农闲时再建,平公未允。二十七年(前546),向戌以倡议诸侯弭兵成功,请求封邑,因子罕反对而罢。二十九年(前544),宋饥,子罕请出公粟借贷,使大夫都出粟借贷。
5、不疑金:典出《汉书·直不疑传》:“直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朝人直不疑,被人怀疑偷金,便用自己的金子还给了失主,后来失主知道了金子的去向,明白是自己冤枉了直不疑,因此感到非常惭愧。不疑,即直不疑(?—前138),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帝时为郎。治《老子》,为人善良,人称长者。迁中大夫。吴楚反,不疑将兵击之,以功封塞侯。景帝后元年间拜御史大夫。谥信。
6、往古:古昔,从前。来今:现今,现世。往古来今,犹言古往今来。《鹖冠子·世兵》:“往古来今,事孰无邮?”《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7、天寒邹吹律:本句典出《论衡·寒温》:“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传说燕国有寒谷,天气十分寒冷,庄稼不生,邹衍于是吹动律管,天气转暖,万物都开始生长。邹,指邹衍(约前305—前240),一作“驺衍”。战国时齐国人。居稷下,曾历游魏、燕、赵等国,见尊于诸侯。燕昭王为筑碣石宫,亲往师之。好谈天文,时人称为“谈天衍”。提出五德转移说,认为每个朝代受土、木、金、火、水五行中一行支配,依五行相克顺序而循环,而兴亡又必有先兆。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天下为八十一州,中国仅为其中之一即赤县神州,每九州为一单元,有小海绕之,大九州另有大海绕之,此外即为天地之边际。
8、岁旱傅为霖:本句典出《尚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傅,指傅说。详见前注(胥靡)。商王武丁以傅说为相,对他说,天若大旱,就以你为甘雨。意思是让他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9、渠说子规为帝魄:本句典出《蜀记》(《昭明文选·赋乙·京都中·(左思)蜀都赋》唐李善注引)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详见前注(杜鹃)。渠,第三人称代词,他。子规,杜鹃鸟。传说杜鹃是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10、侬知孔雀是家禽:本句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又,《金楼子·捷对》:“杨子州年七岁甚聪慧,孔永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有杨梅。永指示儿曰:‘此真君家果。’儿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姓客人到杨家做客,桌上摆的水果中有杨梅。孔姓客人指着杨梅说:“这真是你家的果子啊。”杨家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里养的鸟啊。”侬,我。侬在古诗文中作为人称代词,亦可指你,亦可泛指一般人。
11、“屈子沉江”二句:屈原投江自杀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时,划龙舟竞赛,并做粽子扔到江里(后来往江里投粽子演变为吃粽子)。《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是日竞渡”条下注:“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艺文类聚·岁时中·五月五日》引《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12、“牛郎渡渚”二句:相传农历的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同时这一天也是民间的乞巧节,家家都会设高台准备水果,年轻女子在暗处竞赛穿针,以祈求自己能变得心灵手巧。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荆楚岁时记》:“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兌石为针,陈几宴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