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三肴注释版
三肴
三肴·其一
《风》对《雅》[1],象对爻[2]。
巨蟒对长蛟。
天文对地理[3],蟋蟀对蟏蛸[4]。
龙夭矫[5],虎咆哮。
北学对东胶[6]。
筑台须垒土[7],成屋必诛茅[8]。
潘岳不忘《秋兴赋》[9],边韶常被昼眠嘲[10]。
抚养群黎[11],已见国家隆治[12];滋生万物,方知天地泰交[13]。
注释
1、《风》:即《国风》,与《雅》《颂》并列,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歌谣。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与《风》《颂》并列,是《诗经》的一部分。是周王畿内乐调,朝廷正乐。又分《大雅》《小雅》。《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大雅》三十一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七十四篇,大抵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这时王政衰微,政治黑暗,诸多矛盾日益尖锐。故其中诗篇较多的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社会动乱,表现周室与西北戎狄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是统治阶级宴会的乐歌。
2、象:《周易》学术语,即卦象。指《周易》每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其爻位等关系。术数家视卦象以测天理、人事。《周易》卦象由六爻组成。《周易》各卦附有《象传》。又分“大象”“小象”。“大象”,是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各卦的文辞。《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孔颖达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小象”,是说明每卦各爻的文辞。《周易·乾》:“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唐孔颖达疏:“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爻:《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称“爻”。爻有阴阳之分。“—”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
3、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地理: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唐孔颖达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汉书·郊祀志下》:“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
4、蟏蛸(xiāoshāo):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诗经·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蟏蛸在户。”唐孔颖达疏:“蟏蛸,长踦,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着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幽州人谓之亲客,亦如蜘蛛为罗网居之,是也。”清后期通行本《声律启蒙撮要》此处作“螵蛸(piāoxiāo)”。螵蛸,指螳螂的卵块。亦可指螳螂。产在桑树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药。《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汉郑玄注:“螳蜋,螵蛸母也。”但“螵蛸”之“蛸”,诗韵(“平水韵”)在下平“二萧”部;“蟏蛸”之“蛸”,诗韵(“平水韵”)在下平“三肴”部。二字虽同形但并不同音。《佩文诗韵》区分甚清。《广韵》,“螵蛸”之“蛸”,收在下平“四宵”部;“蟏蛸”之“蛸”,收在下平“五肴”部。说明《佩文诗韵》有所本,在中古音系统里,二字不同音。考之唐宋以来诗人作品实际用例,亦与韵书相合。因此,《声律启蒙·下平三肴》篇不当有“螵蛸”,今改为“蟏蛸”,以合韵例。且“蟋蟀”“蟏蛸”,皆为《诗经》名物,自是工对。明涂时相本《声律发蒙》,亦作“蟏蛸”。
5、龙夭矫:语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木熙者,举梧槚,据句枉,蝯自纵,好茂叶,龙夭矫。”夭矫,屈伸自如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矫枝格,偃蹇杪颠。”唐张守节正义引晋郭璞曰:“皆猿猴在树共戏恣态也。夭矫,频申也。”
6、北学: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引《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汉书·贾谊传》亦引,文字大同小异。东胶:周代的大学。《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汉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东胶、西序本为夏周之小学、大学,后用以泛指兴教化、养耆老的场所。《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
7、筑台:建造游观之台。《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三国吴韦昭注:“台,观台也。”
8、成屋:建成房屋。诛茅:典出《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意为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唐吴融《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9、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见前注。《秋兴赋》:潘岳所作,赋中名篇。
10、边韶常被昼眠嘲:本句典出《后汉书·文苑列传上》:“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以文章知名,教授弟子数百人。桓帝时为太中大夫,著作东观。迁北地太守,入拜尚书令。后为陈相,卒于官。
11、群黎:万民,百姓。《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徧为尔德。”汉郑玄笺:“黎,众也。群众百姓。”宋朱子集传:“群,众也。黎,黑也,犹秦言黔首也。”
12、隆治:指国家得到高度治理,已是太平盛世。
13、泰交:语出《周易·泰》:“天地交,泰。”谓天地之气相交,物得大通。后因以“泰交”谓上下不隔,互通声气。
三肴·其二
蛇对虺[1],蜃对蛟[2]。
麟薮对鹊巢[3]。
风声对月色,麦穗对桑苞[4]。
何妥难[5],子云嘲[6]。
楚甸对商郊[7]。
五音惟耳听[8],万虑在心包[9]。
葛被汤征因仇饷[10],楚遭齐伐责包茅[11]。
高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12];淡而如水,实为君子神交[13]。
注释
1、虺(huǐ):即腹蛇,剧毒。亦泛指蛇类。《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唐孔颖达疏:“《释鱼》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孙炎曰:‘江淮以南谓虺为蝮,广三寸,头如拇指,有牙,最毒。’”
2、蜃:一般认为是大蛤蜊。《礼记·月令》:“雉入大水为蜃。”汉郑玄注:“大蛤曰蜃。”古人认为蜃气能幻化成楼阁,即海市蜃楼。《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但《康熙字典》引《本草》云:“蜃,蛟之属,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红鬣,腰以下鳞尽逆,食燕子。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其脂和蜡作烛,香凡百步,烟中亦有楼阁之形。”《康熙字典》引《本草》即《本草纲目》,该书,“蜃”为“蛟龙”纲目之附录。《本草纲目》实据宋陆佃《埤雅·释鱼·蜃》:“《杂兵书》曰:‘东海出气如鳖,渭水出气如蜃。’蜃形如蛇而大,腰以下鳞尽逆。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背鬛作红色。嘘气成楼台,望之丹碧,隐然如在烟雾,高鸟倦飞,就之以息,喜且至,气辄吸之而下。今俗谓之‘蜃楼’,将雨即见。《史记》曰:‘海旁蜃气成楼台,野气成宫阙。’即此是也。世云雉与蛇交而生蜃,盖得其脂,和蜡为烛,香闻百步,烟出其上,皆成楼阁之状矣。又曰蛇之求于龟则为龟,求于雉则为雉,故三物常异而同感也。……《笔谈》云:‘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之状,谓之海市。或云蛟蜃之气。’”明谢肇淛《五杂组》亦引之。明清以来主流意见,不取蜃为大蛤之说,而取蜃为蛟之属之说。本篇前句“蛇对虺”,“虺”为“蛇”属之一种;本句“蜃对蛟”,“蜃”为“蛟”属一种,方合行文体例。若以“蜃”为大蛤,则与“蛟”全无关系。
3、麟薮:麒麟出没的郊野草泽之地。《毛诗·麟趾序》正义引《唐传》(《尚书大传》篇目)云:“尧时,麒麟在郊薮。”《礼记·礼运》曰:“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通“薮”)。”汉桓宽《盐铁论·和亲》:“凤皇在列树,麒麟在郊薮,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鹊巢:鹊的巢穴。《诗经·召南·鹊巢序》:“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后遂以“鹊巢”指妇人之德。唐陆贽《册杞王妃文》:“明章妇顺,虔奉姆仪,克茂鹊巢之规,叶宣麟趾之美。”
4、麦穗:旧时以麦穗两歧(“歧”亦作“岐”,指一麦两穗)为祥瑞,以兆丰年。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后汉书·张堪传》:“(堪)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树。《周易·否》:“系于苞桑。”唐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后以“盘石桑苞”比喻安稳牢固。
5、何妥难(nàn):指隋朝大儒何妥以《春秋》经义为难国子祭酒元善事。事见《隋书·儒林传·元善》:“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北史·元善传》亦载此事。又,《陈书·袁宪传》及《南史·袁宪传》皆载何妥以学问诘难袁宪事。何妥,字栖凤,西城(今陕西安康)人。其父细胡,本胡人,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今四川成都),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何妥少有才名,年十七,以技巧事湘东王。后入北周,授太学博士,封襄城县伯。再入隋,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曾出任龙州刺史,终于国子祭酒任。谥肃。何妥有口才,知乐律,好臧否人物。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庄子义疏》四卷等,已佚。难,诘难,特指在学问义理方面进行诘辩论难。
6、子云嘲:指汉代扬雄曾经写过《解嘲》一文。扬雄撰写《太玄》一书,时人嘲笑他一事无成,扬雄作《解嘲》一文述淡泊之志。《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唐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后仕于王莽,为大夫。校书天禄阁。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
7、楚甸:犹楚地。古诗文习用语。唐李峤《茅》:“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唐刘希夷《江南曲》:“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甸,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郊以外称甸。《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罪重于郊甸。”晋杜预集解:“郭外曰郊,郊外曰甸。”商郊:商朝都城的郊野。古诗文习用语。唐徐彦伯《比干墓》:“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8、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汉赵岐注:“五音,宫、商、角、徵、羽。”亦指音乐。《韩非子·十过》:“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9、万虑:指各种思绪、各种考虑。唐韩愈《感春》之四:“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包:包罗。
10、葛:夏代的一个小国名。汤:商汤,商朝开国君王,上古圣君。仇饷:指杀人而夺去饷赠的食物。饷,用食物等款待。典出《尚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孔传:“葛伯游行,见农民之饷于田者,杀其人,夺其饷,故谓之仇饷。仇,怨也。”又《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11、责包茅: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兵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者问齐国为什么攻打楚国,管仲用楚国没有向周王朝进贡菁茅为借口。包茅,裹束成捆的菁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典出《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12、“高矣若天”二句:典出《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3、“淡而如水”二句: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典,出自《礼记·表记》及《庄子·山木》,或为战国时期俗语。《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汉郑玄注:“接或为交。”唐孔颖达疏:“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晋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三肴·其三
牛对马,犬对猫。
旨酒对嘉肴[1]。
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
藜杖叟[2],布衣樵[3]。
北野对东郊[4]。
白驹形皎皎[5],黄鸟语交交[6]。
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7]。
墙畔佳人,飘扬竞把秋千舞[8];楼前公子,笑语争将蹴踘抛[9]。
注释
1、旨酒:美酒。《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嘉肴:美味的菜肴。《诗经·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礼记·投壶》:“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汉王粲《公宴诗》:“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唐韩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呜呼我公,庶享其诚。”
2、藜杖: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3、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樵:樵夫,打柴的人。
4、野:郊外。《诗经·鲁颂》:“暗暗牡马,在坰之野。”毛传:“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5、白驹:白色的小马。皎皎:形容颜色洁白。《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唐陆德明《毛诗音义》:“皎皎,洁白也。”
6、黄鸟:黄雀。交交:象声词。鸟的鸣叫声。《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谓鸟声也。”毛传云:“交交,小貌。”宋朱子集传:“交交,飞而往来之貌。”本篇云“黄鸟语交交”,与马瑞辰训释相合,说明明清以来主流意见,认为“交交”是象声词,不取经书古训。另,“交交”为古诗文习用语,亦指鸟鸣声。晋夏侯湛《春可乐》:“鹦交交以弄音,翠翾翾以轻翔。”唐薛涛《十离诗·燕离巢》:“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
7、“柴门夜永有僧敲”:这一句是说夜深了还有和尚敲门。夜永,夜深。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此诗“敲”字,相传是韩愈帮贾岛选定。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
8、秋千: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春秋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汉武帝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唐杜甫《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清仇兆鳌注:“宗懔《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汉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9、蹴踘: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用以练武、娱乐、健身。本为军中娱乐,后流行于民间。传说始于黄帝,战国时已流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处(项处)后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呕血。”《汉书·枚乘传》:“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蹵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唐颜师古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后汉书·梁冀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唐李贤注引汉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埶(按:同“艺”)也,所以讲武知有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