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二萧注释版
二萧
二萧·其一
恭对慢[1],吝对骄[2]。
水远对山遥。
松轩对竹槛[3],雪赋对风谣[4]。
乘五马[5],贯双雕[6]。
烛灭对香消[7]。
明蟾常彻夜[8],骤雨不终朝[9]。
楼阁天凉风飒飒[10],关河地隔雨潇潇[11]。
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12];一双账货[13],春朝频泛绿杨桥[14]。
注释
1、慢:轻慢,因轻视而怠慢对方。
2、吝:吝啬,不以己才示人。骄:骄傲,恃才凌人。《论语·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松轩:植有松树的住所。古诗文习用语。南朝齐萧子良《游后园》:“萝径转连绵,松轩方杳蔼。”唐温庭筠《题陈处士幽居》:“松轩尘外客,高枕自萧疏。”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竹槛:竹栏杆。宋周邦彦《拜星月慢·秋思》:“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槛,栏杆。
4、雪赋:南朝宋谢庄写过《雪赋》。风谣:咏风的歌谣。《晋书·慕容德载记》:“时魏师入中山,慕容宝出奔于蓟,慕容详又僣号。会刘藻自姚兴而至,兴太史令高鲁遣其甥王景晖随藻送玉玺一纽,并图谶秘文,曰:‘有德者昌,无德者亡。德受天命,柔而复刚。’又有谣曰:‘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于是德之群臣议以慕容详僣号中山,魏师盛于冀州,未审宝之存亡,因劝德即尊号。德不从。”慕容德是南燕开国皇帝,乃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后燕成武帝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卒,其子慕容宝嗣位,以慕容德为都督冀、兖六州诸军事。镇邺。隆安元年(397),北魏军队攻入中山,后燕皇帝慕容宝出奔到蓟,慕容详自立为帝。当时有民谣唱:“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手下人劝慕容德自立为帝,而慕容德不肯。
5、五马:汉制,秩中二千石以上,驷马之外,配右骖。后来用五马指代太守。汉乐府《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6、贯双雕:指一箭能射穿两只雕,形容箭术极其高明。贯,贯穿,射穿。雕,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摄图)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又《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众大惊,号‘落雕侍御’。”后因以“一箭双雕”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7、烛灭: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劺,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另,“烛灭”后世亦喻死亡。唐李绅《真娘墓》:“愁态自随风烛灭,爱心难逐雨花轻。”唐崔珏《哭李商隐》其一:“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香消:喻美人的消瘦、萎靡。宋张先《汉宫春》:“玉减香销,被婵娟误我,临镜妆慵。”古演义小说,多以“香消玉殒”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封神演义》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亦作“香消玉损”。
8、明蟾:古代神话称月中有蟾蜍,后因以“明蟾”为月亮的代称。明刘基《次韵和十六夜月再次韵》:“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唐舒元舆《坊州按狱苏氏庄记室二贤自鄜州走马相访》:“阳乌忽西倾,明蟾挂高枝。”彻夜:通宵,整夜。唐元稹《独夜伤怀赠呈张侍御》:“寡鹤连天叫,寒雏彻夜惊。”
9、骤雨:暴雨。终朝:一整天。本句用《老子·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语典。
10、飒飒:象声词,形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11、关河:指函谷等关与黄河。《史记·苏秦列传》:“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唐张守节正义:“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亦泛指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11、红蓼岸:开满红色蓼花的水岸。古诗文习用语。唐齐己《鹭鸶二首》其二:“忽从红蓼岸,飞出白鸥群。”
13、简签(xīchì):一种水鸟,形状像鸳鸯而稍大,毛多紫色,又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简签,幽屏卧鹧鸪。”清顾嗣立补注:“《临海异物志》:‘简签,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在溪中无毒气’。”
14、绿杨桥:古诗文习用语。宋王安石《送真州吴处厚使君》:“江上斋船驻彩桡,鸣笳应满绿杨桥。”
二萧·其二
开对落,暗对昭[1]。
赵瑟对虞《韶》[2]。
轺车对驿骑[3],锦绣对琼瑶[4]。
羞攘臂[5],懒折腰[6]。
范甑对颜瓢[7]。
寒天鸳帐酒[8],夜月凤台箫[9]。
舞女腰肢杨柳软[10],佳人颜貌海棠娇[11]。
豪客寻春[12],南陌草青香阵阵[13];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14]。
注释
1、昭:光明,明亮。
2、赵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曾令赵王鼓瑟。《汉书·杨恽传》:“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可见赵人有善于鼓瑟的传统,因此有“赵瑟”之说。虞《韶》:指虞舜时的《韶》乐。汉班固《幽通赋》:“虞《韶》美而仪凤兮,孔忘味于千载。”虞,虞舜。《韶》,虞舜所作乐曲名。
3、轺(yáo)车: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亦指代使者。唐王昌龄《送郑判官》:“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驿骑(jì):驿马。亦指乘马送信、传递公文的人。《汉书·高帝纪下》:“横惧,乘传诣洛阳。”唐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4、锦绣:见前注。琼瑶:美玉。《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毛传:“琼瑶,美玉。”《南史·隐逸传下·邓郁》:“色艳桃李,质胜琼瑶。”
5、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老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后世以捋袖伸臂为粗鲁争夺姿态。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譬之盲僮跛竖,各以其意喜怒主人,而揎腕攘臂于藩篱之外,而主人曾莫之知也。”
6、折腰:晋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因为不满官场应酬,说自己羞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官归隐。典出《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范甑:见前注。颜瓢:典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因以“颜瓢”为安贫乐道的典故。宋林逋《雪》诗之一:“独有闭关孤隐者,一轩贫病在颜瓢。”颜,指颜回。他为人刻苦,安贫乐道。瓢,用葫芦做成的舀水或是盛酒的器具。
8、鸳帐:绣有鸳鸯图案的帐帏。夫妻或情人的寝具。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牧《送人》:“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宋晁端礼《雨中花》:“荳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惊。”
9、凤台箫:即萧史事。见前注。
10、杨柳软: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春天的杨柳枝条一样柔软。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一作“户外”)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太平广记·文章一·白居易》:“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11、海棠娇:形容女子的容貌如海棠花一般娇艳。详见前注“海棠春睡”。
12、豪客:喜欢豪华奢侈、热衷游乐的人。唐许浑《送从兄归隐蓝溪》之一:“渐老故人少,久贫豪客稀。”
13、南陌:南面的道路。古诗文习用语。南朝梁沈约《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14、东堂: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诗文习用语。
二萧·其三
班对马[1],董对晁[2]。
夏昼对春宵[3]。
雷声对电影[4],麦穗对禾苗。
八千路[5],廿四桥[6]。
总角对垂髫[7]。
露桃匀嫩脸[8],风柳舞纤腰[9]。
贾谊赋成伤《疆鸟》[10],周公诗就托《鸱鸮》[11]。
幽寺寻僧[12],逸兴岂知俄尔尽[13]
;长亭送客[14],离魂不觉黯然消[15]。
注释
1、班:指《汉书》的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经学理论家。继承其父班彪的事业,撰成《汉书》(“八表”和《天文志》由妹班昭续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善于作赋,所写《两都赋》为汉赋名篇。所撰《白虎通义》,是经学理论名著。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专权被杀,他受牵连,死在狱中。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早年从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游历各地,遍访民间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笮、昆明等地,并随武帝巡游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前108),继父任为太史令,得博览皇室秘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等人改定太初历。又继父遗志,开始撰史。天汉二年(前99),李陵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辑理金匮石室之文献,写成《太史公书》(即《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史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2、董:指西汉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信都广川(今河北景县)人。经学大师。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代表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晁:指西汉名臣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习申不害、商鞅刑名之术。文帝时,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奉命受今文《尚书》于伏生。累迁太子家令,为太子(即汉景帝)信用,号为智囊。迁中大夫。景帝立,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力主削蕃,景帝采纳其意见,更定法令,削诸侯枝郡。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3、春宵:春夜。古诗文习用语。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4、电影:闪电的影子,即闪电之光。古诗文习用语。唐李邕《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虽电影施鞭,夸父杖策,罔可喻其神速,曷云状其豁快哉!”宋楼锷《浣溪沙·双桧堂》:“电影雷声催急雨,十分凉。”
5、八千路:八千里路,极言路途遥远。古诗文习用语。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夕贬潮州(一作“潮阳”)路八千。”宋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6、廿四桥:又称“二十四桥”。一说为桥名,故址在今江苏扬州瘦西湖畔。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总称。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说皆非。”后用以指歌舞繁华之地。宋周邦彦《玉楼春·惆怅词》:“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桥歌舞地。”
7、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汉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唐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后用以代指童年时期。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tiáo):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露桃: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后因用“露桃”称桃树、桃花。唐顾况《瑶草春》:“露桃秾李自成蹊,流水终天不向西。”又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则“露桃”亦可解释成“沾着露水的桃花”。匀:涂抹均匀,打扮。
9、风柳:风中的柳树。古诗文习用语。唐司空曙《题江陵临沙驿楼》:“江天清更愁,风柳入江楼。”
10、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名臣,河南洛阳人。年十八,即以文才出名。年二十余,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数上疏,言时弊,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毁,贬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主张重农抑商,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以怀才不遇,忧郁而死。所著政论《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亦称“贾生”。有《新书》《贾长沙集》。《商鸟》:指《商鸟赋》。贾谊被贬作长沙王太傅的时候,有商鸟飞到他的屋上,贾谊自以为寿不得长,悲而作《商鸟赋》。赋云:“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策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贾谊商”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典。商鸟,猫头鹰一类的鸟。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鸟。
11、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详见前注。《鸱鸮》:为《诗经》篇名,属《豳风》。周公曾遭人污蔑,于是写《鸱鸮》诗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该诗开篇云:“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宋朱子集传:“鸱鸮,鸺鹠(按:即猫头鹰),恶鸟,攫鸟子而食者也。”以鸱鸮比喻贪恶之人(管叔、蔡叔等)。毛传云:“鸱鸮,俠给也。”唐陆德明《毛诗音义》:“俠给似黄雀而小,俗呼之巧妇(按:即鹪鹩)。”毛传、郑笺一派,与朱子理解不同。朱子与毛公、郑玄对“鸱鸮”是何鸟,虽然理解不同,但对此诗背景理解则同。毛序曰:“《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即该诗写作背景。《尚书·周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即其根据所在。
12、幽寺:清幽的寺庙。古诗文习用语。唐贾岛《就可公宿》:“十里寻幽寺,寒流数派分。”
13、逸兴:超凡脱俗的兴致、超逸豪放的意兴。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俄尔:忽然,顷刻。此句暗用王子猷“兴尽”之典。《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4、长亭: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唐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5、离魂:指游子的思绪。宋柳永《满江红》(“匹马驱驱”):“两两栖禽归去急,对人相并声相唤。似笑我、独自向长途,离魂乱。”黯然:形容神情沮丧的样子。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