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五删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6

声律启蒙十五删注释版

十五删

声律启蒙十五删·其一

兴对废,附对攀。

露草对霜菅[1]

歌廉对借寇[2],习孔对希颜[3]

山垒垒,水潺潺。

奉璧对探环[4]

《礼》由公旦作[5],《诗》本仲尼删[6]

驴困客方经灞水[7],鸡鸣人已出函关[8]

几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9];数朝雾暗,岂无玄豹隐南山[10]

注释

1、露草:沾露的草。唐李华《木兰赋》:“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啼。”霜菅:霜后枯萎的菅草。用以比喻白发。宋苏轼《再用前韵(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乐天双鬓如霜菅,始知谢遣素与蛮。”菅,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叶子细长而尖,花绿色。茎可作绳织履,茎叶之细者可以覆盖屋顶。

2、歌廉:典出《后汉书·廉范传》:“建初中,(廉范)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廉,指东汉大臣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求学京师,受业于博士薛汉。后薛汉坐楚王刘英事诛,范独往收殓,由是显名。举茂才,迁云中太守。明帝永平十六年(73)匈奴寇边,范击破之。后为武威、武都太守。章帝建初中迁蜀郡太守,百姓歌之。后免归乡里。善治产,好赈济,世称其义。借寇:典出《后汉书·寇恂传》:“七年,代朱浮为执金吾。明年,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帝乃引军还,谓恂曰:‘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知也。’恂对曰:‘颍川剽轻,闻陛下远逾阻险,有事陇、蜀,故狂狡乘间相诖误耳。如闻乘舆南向,贼必惶怖归死。臣愿执锐前驱。’即日车驾南征,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恂长社,镇抚吏人,受纳余降。”寇,指汉光武帝时大臣寇恂(?—36),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初为郡功曹。王莽败亡,说太守耿况南归刘秀,拜偏将军。后任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历颍川、汝南太守。光武建武七年(31)迁执金吾。从帝南征颍川群盗,降之,百姓遮道请于帝,愿复借寇君一年。后从征陇西,逼隗嚣余部高峻降汉。名重朝廷,人称长者。封雍奴侯,卒谥威。

3、习孔:学习孔子。希颜:效法颜回。希,仰慕,以……为榜样。颜回为孔门大贤,后人遂以“希颜”泛指仰慕贤者。《晋书·虞溥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古人多以“习孔”“希颜”取名者。

4、奉璧:指蔺相如完璧归赵事。见前注。探环:典出《晋书·羊祜传》:“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晋人羊祜五岁的时候曾经在邻居李氏家的桑树中掏到金环一枚。主人见到后认出金环是他死去的儿子的物品,于是认为羊祜是他的儿子转世。后因以“探环”借指转世。元张翥《杂诗》之二:“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5、公旦:即周公旦,西周王族。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又制定礼乐制度,分封诸侯,使天下臻于大治。成王长,还政于王。周公封国在鲁,因留任中央辅佐成王,而使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故周公为鲁国始祖。周公卒后,成王赐鲁国天子礼乐以褒其德。后世尊周公为圣贤典范,生平事迹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6、《诗》本仲尼删:相传《诗经》曾经孔子删定。孔子删《诗》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7、灞水:河名。渭河支流。在陕西中部。关中八川之一。客:指唐代诗人孟浩然。相传孟浩然常骑驴至灞桥踏雪寻梅,后人常以“灞桥风雪”“踏雪寻梅”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孟浩然骑驴灞桥踏雪寻梅事,见前注。

8、鸡鸣人已出函关: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孟尝君夜里逃跑到函谷关,无法出门,他手下宾客中有能学鸡叫的,引得群鸡一起打鸣,使得他可以顺利逃脱。函关,指函谷关。秦国规定,函谷关鸡鸣始开。

9、苍鸿:大雁。苍,指青苍色。明宋讷《元方次韵见答复用韵酬之》:“舍后伾山翔白鹤,门前淇水落苍鸿。”

10、玄豹:黑色的豹。其皮毛贵重,胎为美味。传说南山有玄豹,有雾的时候就藏起来,七天不吃东西,以保全它皮毛上的花纹和色彩。后人用玄豹来比喻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的人。典出《列女传》卷二“陶大夫荅子之妻”条:“荅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遂弃之。处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盗诛。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

声律启蒙十五删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五删·其二

犹对尚[1],侈对悭[2]

雾髻对烟鬟[3]

莺啼对鹊噪[4],独鹤对双鹇[5]

黄牛峡[6],金马山[7]

结草对衔环[8]

昆山惟玉集[9],合浦有珠还[10]

阮籍旧能为眼白[11],老莱新爱着衣斑[12]

栖迟避世人[13],草衣木食[14];窈窕倾城女[15],云鬓花颜[16]

注释

1、犹:犹自,仍然。尚:尚且。

2、侈:奢侈,浪费。悭(qiān):吝啬,节省。

3、雾髻、烟鬟:形容女子发髻蓬松美丽,远望如烟似雾。亦用以比喻云雾缭绕的峰峦。宋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三:“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雾鬓”较“雾髻”为更常见,宋姜夔《湘月》:“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

4、莺啼:黄莺鸣叫。古诗文习用语。唐白居易《快活》:“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鹊噪:喜鹊鸣叫。俗谓喜兆。《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禽经》“灵鹊兆喜”,晋张华注:“鹊噪则喜生。”《宋史·孙守荣传》:“一日,庭鹊噪,令占之,曰:‘来日晡时,当有宝物至。’明日,李全果以玉柱斧为贡。”

5、独鹤:孤鹤,离群之鹤。为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甫《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又“素琴独鹤”为士大夫志行高洁、为政简易之典故,源自北宋名臣赵抃以一琴一鹤自随事。《宋史·赵抃传》:“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梦溪笔谈·校证·人事一》:“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颓然鼓琴不问。”双鹇:一双白鹇。白鹇,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下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雌鸟棕绿色。分布于中国南部。《西京杂记》:“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双。”白鹇因毛色洁白,深为历代文人喜爱,有“闲客”“玄素先生”之雅称。

6、黄牛峡:即黄牛山,长江峡名。因南岸高崖如人牵黄牛而得名。以凶险闻名。在湖北宜昌西。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能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7、金马山:山名,因山上有金马神祠得名。与碧鸡山相对。在今云南昆明附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二·云南府》:“金马山,府东二十五里,西对碧鸡山,相距五十余里,其中即滇池也。汉宣帝神爵元年,方士言益州金马、碧鸡之神可祠而至……即此。”“金马碧鸡”,典出《汉书·王褒传》:“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汉书·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唐颜师古注引三国曹魏如淳曰:“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后汉书·郡国志五》:“越巂郡十四城……青蛉有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淹水》:“东南至蜻蛉县。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倏忽,民多见之。汉宣帝遣谏大夫王褒祭之,欲致其鸡、马,褒道病而卒,是不果焉。王褒《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

8、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而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春秋时期,魏颗遵从父亲魏武子清醒时的命令,在他死后,将他的宠妾嫁人;而不是遵从父亲不清醒时的命令将宠妾杀死陪葬。后来打仗时,那个宠妾的父亲把草编结起来,帮助他捉住了敌人。后因以“结草”为受厚恩而虽死犹报之典。《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衔环: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唐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拯救,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杨宝即杨震父,因救过黄雀而使子孙得好报。后遂以衔环为报恩典。

9、昆山:指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昆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集:汇集。

10、合浦有珠还: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汉代的时候,合浦太守过分贪婪,大肆捕捞珍珠,致使珍珠移往别处,后来孟尝做合浦太守禁止搜刮百姓,改革以前的错误政策,于是珍珠又回到合浦。后来人们用成语“合浦还珠”比喻东西失而复得。合浦,地名。传说那里不长粮食但是出产珍珠。

11、阮籍:见前注。眼白:露出眼白。表示鄙薄或厌恶。典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他对那些谨遵礼法的俗人都以白眼相看,而对自己喜欢的人则用青眼相对。

12、老莱:即老莱子,春秋时楚国隐士,极为孝顺,年近七十,仍穿上五色衣服舞蹈使父母取乐。着衣斑:指穿(童子穿的)五色彩衣。《艺文类聚》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

13、栖迟:语典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比喻过简朴的隐居生活。避世:逃避尘世,逃避乱世。亦可写作“辟世”。典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另《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14、草衣木食:编草为衣,以树木的果实充饥。比喻生活艰苦朴素。亦用以比喻隐士与世隔绝的朴素生活。南朝齐萧子良《陈时政密启》之二:“民特尤贫,连年失稔,草衣藿食,稍有流亡。”宋赵与时《宾退录》:“梅圣俞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辽史·营卫志上》:“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

15、窈窕:联绵词,形容漂亮美好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辞·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倾城:形容女子艳丽,容貌令全城人为之倾倒。典出《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郑玄笺:“城,犹国也。”唐孔颖达疏:“若为智多谋虑之妇人,则倾败人之城国。”本用作女主擅权、倾覆邦国的典故。又《汉书·外戚列传上·孝武李夫人》:“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后遂以“倾城”用作形容女子有绝世美貌之典。

16、云鬓花颜:形容女子鬓发如云、容貌似花。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一作“花冠”)金步摇。”云鬓、花颜,多拆开来用,皆为古诗文习用语。

声律启蒙十五删·其三

姚对宋[1],柳对颜[2]

赏善对惩奸[3]

愁中对梦里,巧慧对痴顽[4]

孔北海[5],谢东山[6]

使越对征蛮[7]

淫声闻濮上[8],离曲听阳关[9]

骁将袍披仁贵白[10],小儿衣着老莱斑。

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11];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12]

注释

1、姚:指姚崇。宋:指宋璟。他们都是唐玄宗时期贤明的宰相。姚崇(651-721),字元之,本名元崇,因避开元年号而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武后朝,累迁至夏官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为灵武道大总管,亳、宋、常、越、许等州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中书令。复出为申、徐诸州刺史。玄宗开元初复入相,迁紫微令,封梁国公。开元九年(721)卒,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碑文作“文贞”)。崇长于吏道,号为名相,与宋璟并称“姚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唐高宗调露年间,登进士第。武则天时,官至左台御史中丞。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吏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出为贝州刺史,转杭州、相州刺史。睿宗即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贬楚州刺史,历魏、兖、冀三州刺史等职,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四年(716),由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居相位。五年,改号侍中。八年,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封广平郡公。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二十年致仕,卒赠太尉,谥曰文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2、柳:柳公权。颜:颜真卿。他们都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人称“颜筋柳骨”。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宪宗元和三年(808),以状元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辟夏州节度掌书记。长庆中,官右拾遗、右补阙。大和中,为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后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均兼内职。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后累进至太子少师。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公权博贯经术,通音律,工诗文,其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极为时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749)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是以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773)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受命前往劝谕叛臣李希烈,为其所害,谥文忠。颜真卿工文词,尤善书法。楷书雄浑,人称“颜体”。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

3、赏善:多与“罚恶”连用,意为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毛诗序》:“《赡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汉书·贡禹传》:“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惩奸:多与“进善”连用,意为进用善良、惩治奸恶。唐周昙《咏史诗·虞舜》:“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亦作“进善惩恶”。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仇自嫌。”

4、巧慧:灵巧聪明。痴顽:愚蠢顽劣,愚蠢无知。有时用作谦辞。亦指藏拙,不合流俗。宋陆游《杂感》之二:“古言忍字似而非,独有痴顽二字奇。”

5、孔北海:指汉末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性好学,有异才。初辟司徒杨赐府,大将军何进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掾,拜北军中候,迁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献帝时为北海相,后任少府、太中大夫。孔融名重天下,自负才气,触犯曹操,为其所杀。文辞有名于世,为“建安七子”之一。《后汉书》有传。

6、谢东山:晋代谢安曾经隐居东山,世称“谢东山”。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重名,累辟不就。隐居会稽山阴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孝武帝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太元八年(383),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其弟谢石与侄谢玄在淝水大败前秦百万大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谢安受排挤,出镇广陵。太元十年(385)卒,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文靖。《晋书》有传。

7、使越:出使南越。征蛮:征伐蛮夷。越和蛮,都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8、淫声:放荡的音乐。濮上:濮水一带的地方。濮水在春秋时期卫国境内,传说商纣王的乐工师延自沉于濮水,春秋时期郑、卫二国流行靡靡之音,《诗经》中三卫之诗(邶风、鄘风、卫风)和郑风多男女欢爱之诗,所以后世用濮上之音代指靡靡之乐、亡国之音。《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按:《史记·乐书》亦引此段)。”汉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9、离曲:送别时唱的歌。唐庄南杰《湘弦曲》:“满堂怨咽悲相续,苦调中含古离曲。”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句子,后人以此为名创作了《阳关三叠》的曲子,《阳关三叠》也因此成为古人送别时唱的歌。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宋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上兰桡。”

10、骁将:勇将,猛将。《后汉书·隗嚣传》:“吴、耿骁将,云集四境。”仁贵:指唐代大将薛礼(字仁贵),因为他常穿白袍,所以被称为白袍将军。薛礼(614—683),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种田为业。太宗贞观中应募入军,从征辽东,着白衣持戟腰两弓,以骁勇闻名全军,迁右领军中郎将。高宗永徽时帝幸万年宫,山水暴至,仁贵救驾有功,赐御马。显庆中破高丽,擒契丹王,以功拜左武卫将军。又击突厥九姓于天山,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乾封初以降扶余等四十城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670)吐蕃入寇,唐军败,仁贵退守大非川,除名为庶人。未几,高丽余众叛,仁贵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高宗思其功,起授瓜州长史,不久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卒于官。

11、却:拒绝,阻止。

12、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景。唐吕岩《酹江月》:“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