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五微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1

声律启蒙五微注释版

五微

声律启蒙五微·其一

来对往,密对稀。

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1],露重对烟微[2]

霜菊瘦[3],雨梅肥[4]

客路对渔矶[5]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6]

夏暑客思欹石枕[7],秋寒妇念寄边衣[8]

春水才深[9],青草岸边渔父去[10];夕阳半落[11],绿莎原上牧童归[12]

注释

1、朗:明亮。

2、露重:古诗文习用语。露本不重,但因新枝纤细柔弱,故显露重。南朝梁庾仲容《咏柿诗》:“风生树影移,露重新枝弱。”南朝宋鲍照《与谢尚书庄三联句》:“风轻桃欲开,露重兰未胜。”

3、霜菊:傲霜的秋菊。菊花秋天开,已下霜,故称“秋菊”。唐白居易《寄王秘书》:“霜菊花萎日,风梧叶碎时。”瘦:宋人诗词喜言菊瘦。如苏辙《次韵张去华院中感怀》:“临阶野菊偏能瘦,倚槛青松解许长。”陆游《初冬》:“雨荒园菊枝枝瘦,霜染江枫叶叶丹。”

4、雨梅肥:语出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后人诗词里的“梅肥”,可指梅花,亦可指梅子,而以后者为多。宋文天祥《翠玉楼观雪》:“柳眼惊何老,梅花觉半肥。”指梅花肥。宋卢祖皋《浣溪沙》:“中酒情怀滋味薄,肥梅天气带衣慵。日长门巷雨余风。”此“肥梅天气”,指梅雨季节。

5、客路:指旅途。古诗文习用语。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矶,水边的石滩或突出的大石。古诗文习用语。唐戴叔伦《过故人陈羽山居》:“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6、珠玑:珠宝玉石。玑,不圆的珠子。汉东方朔《七谏》:“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

7、欹:本字作“攲”,本义是斜、倾、侧;又同“倚”。此处是动词,倚靠之义。“欹枕”是唐诗常用词汇,如元稹《晚秋》:“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8、边衣:戍守边关的人穿的衣服。北周王褒《和张侍中看猎》:“独嗟来远客,辛苦倦边衣。”府兵制时代,士兵的衣服由家人制作寄送。入秋,妻子要为戍边的丈夫寄寒衣。唐裴说《闻砧》诗,诗题一作《寄边衣》:“时闻寒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宋许棐《寄衣曲》:“芦花风紧雁飞飞,便寄边衣也是迟。妾把剪刀犹觉冷,况君披甲枕戈时。”都是写这一习俗。

9、春水才深:《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引《吴历》曰:“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唐杜甫《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声律启蒙》“春水才深”四字,系嫁接《三国志》“春水方生”与杜诗“秋水才深”语典而成。

10、渔父:渔翁

11、夕阳半落:古诗文习用语,宋人常用。如丘葵《晚行书所见》:“夕阳半落红犹在,寒月初升白未匀。”陈允平《一寸金》:“水满萍风作。阑干外、夕阳半落。”张孝祥《菩萨蛮》:“吴波细卷东风急,斜阳半落苍烟湿。”

12、绿莎:绿色的莎草,泛指绿草地。莎,莎草,也叫香附子,可以入药。古诗文习用语。唐元稹《和乐天题王家亭子》:“风吹笋箨飘红砌,雨打桐花盖绿莎。”前蜀韦庄《睹军回戈》:“御苑绿莎嘶战马,禁城寒月捣征衣。”

声律启蒙五微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五微·其二

宽对猛[1],是对非。

服美对乘肥[2]

珊瑚对玳瑁[3],锦绣对珠玑[4]

桃灼灼[5],柳依依[6]

绿暗对红稀?

?7]。

窗前莺并语[8],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9],周臻大定一戎衣[10]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11];斟满送春之酒[12],惟憾春归。

注释

1、宽:指政策宽容。猛:指政策严苛。《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郑子产谓子太叔之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2、服美:穿华贵的衣服。乘肥:“乘肥马”的简称,指坐着骏马驾的车子。语出《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遂以“乘肥衣轻”比喻奢华的生活。此句“服美”与《论语》“衣轻裘”意思相当。

3、珊瑚:由海洋生物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鲜艳美观,可做装饰品。汉班固《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玕,俱可作珠。”玳瑁:亦作“瑇瑁”,一种海洋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甲片可入药。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黿。”

4、锦绣: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墨子·公输》:“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亦用以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唐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珍重和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

5、灼灼:形容花开得茂盛。《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灼灼,花之盛也。”

6、依依:形容杨柳枝叶纷披、随风摇动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7、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唐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8、莺并语:指黄莺和鸣。莺语,指莺的啼鸣声。古诗文常用语。晋孙绰《兰亭》:“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唐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9、三尺剑:汉高祖刘邦说自己夺得天下,全靠手中的三尺剑。见前注(“一东”篇)。

10、臻(zhēn):至,达成。大定:指一统天下。一戎衣:一穿上军装,泛称用兵作战。戎衣,军服。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殷。一,亦作“壹”。《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伪)孔传:“衣,服也。一着戎服而灭纣。”《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汉郑玄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唐孔颖达疏:“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纣,是再着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殷。”今人或主张“壹”通“殪”,“衣”通“殷”,戎即大,“一戎衣”即灭大商。

11、月堕:即月落。古诗文习用语。唐姚合《杏溪十首·渚上竹》:“诗人月下吟,月堕吟不休。”

12、送春:送别春天。唐代文人有在三月晦日(三十日)送春的风雅传统。唐白居易有《送春归》诗,题注:“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词曰:“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

声律启蒙五微·其三

声对色[1],饱对饥。

虎节对龙旂[2]

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3]

尨也吠[4],燕于飞[5]

荡荡对巍巍[6]

春暄资日气[7],秋冷借霜威[8]

出使振威冯奉世[9],治民异等尹翁归[10]

燕我弟兄,载咏棣棠暉暉[11];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12]

注释

1、声:音乐。色:女色。声色连用,多指歌妓舞女。《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唐孔颖达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

2、虎节:雕刻成虎头形的符节,周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汉郑玄注:“使节,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清孙诒让正义引清江永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虎节后来多用作兵符,是调兵的凭证。一般是铜质虎形,分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作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龙旂:是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诗经·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郑笺:“交龙为旂。”《周礼·考工记·辀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汉郑玄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唐贾公彦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清后期通行本《声律启蒙撮要》,此处作“龙旗”。但“旗”字在“四支”韵,“旂”在“五微”韵,当以“旂”字为是。且,明涂时相本《声律发蒙》作“旂”。

3、白简: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使用白简上疏,故用以指弹劾性的奏章,亦可指代御史。《晋书·傅玄传》:“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朱衣:大红色的公服。古代王公及高级官员所穿。《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甲子,宫门未开,劭以朱衣加戎服上,乘画轮车,与萧斌共载,卫从如常入朝之仪。”元胡三省注:“朱衣,太子入朝之服。”《后汉书·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晋书·礼志下》:“太元中,尚书符问王公已下见皇太子仪及所衣服。侍中领国子博士车胤议:‘朝臣宜朱衣褠帻,拜敬,太子答拜。’”唐朝时四品、五品官所穿的绯服,亦称“朱衣”。后遂以“朱衣”代指入仕、升官。

4、尨(máng):一种多毛的狗。吠:狗叫。《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无使尨也吠。”毛传:“尨,狗也。”《说文解字》:“尨,犬之多毛者。”

5、燕于飞:燕子比翼双飞。于,词头,无实义。《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6、荡荡:形容广大、浩大、博大的样子。《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宋朱子集注:“荡荡,广远之称也。”巍巍:形容山势高耸的样子。亦用以形容人崇高伟大。《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三国曹魏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称。”

7、春暄:春暖。亦指春暖之时。古诗文习用语。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雨零露湛,冬暖春暄。”《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唐孔颖达疏:“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暄,日光带来的温暖。资:借助。

8、霜威:寒霜肃杀的威力,即霜寒。古诗文习用语。南朝齐谢朓《高松赋》:“岂凋贞于岁暮,不受令于霜威。”

9、出使振威冯奉世:指西汉冯奉世出使西域大振国威一事。冯奉世(?—前39),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人,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三十多岁开始学习《春秋》和兵法。汉宣帝时,受命出使西域,遇上莎车国作乱,杀害汉朝使者及所置莎车王,冯奉世当机立断,调发西域诸国兵马五千人,大破莎车,威震西域。宣帝封他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汉元帝时,率军击破陇西羌,升任左将军光禄勋。《汉书》有传。

10、治民异等尹翁归:指尹翁归为官政绩优秀,位居前列。语出《汉书·尹翁归传》。异等,特等,指成绩超乎寻常。尹翁归(?—前62),字子兄(kuàng),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宣帝时,官至东海太守、右扶风,为官清廉,治民有方,家无余财,颇得时誉。元康四年(前62)卒,汉宣帝下诏褒奖,称赞他“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汉书》有传。

11、“燕我弟兄”二句:指《诗经·小雅·常棣》一诗的主旨是燕乐兄弟。燕,通“宴”,宴请。《毛诗序》:“《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载,则。棣棠,“棠棣”之倒文。亦可写作“常棣”“唐棣”。木名,即郁李。因《诗经·小雅·常棣》是“燕兄弟”之诗,故后世多以棠棣代指兄弟情谊。媛媛(wěi):形容花朵光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媛媛。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毛传:“媛媛,光明也。”

12、“命伊将帅”二句:指《诗经·小雅·采薇》是天子命将帅出征时所奏的乐歌。《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伊,他。杨柳依依,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