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六鱼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2

声律启蒙六鱼注释版

六鱼

声律启蒙六鱼·其一

无对有,实对虚。

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1],宝马对香车[2]

伯乐马[3],浩然驴[4]

弋雁对求鱼[5]

分金齐鲍叔[6],奉璧蔺相如[7]

掷地金声孙绰赋[8],回文锦字窦滔书[9]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10];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11]

注释

1、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古诗文习用语。唐李绅《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亦指贫女的居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居室)。唐白居易《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朱户:古代帝王赏赐诸侯或有功大臣的朱红色的大门,古为“九锡”之一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六锡朱户。”亦可泛指朱红色大门,代指富贵人家。户,一扇门。古诗文习用语。

2、宝马、香车:指名贵的良马、华丽的车子,借指富贵之家出行的排场。古诗文习用语。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此处“车”属“六鱼”韵,读jū。

3、伯乐马:伯乐,春秋时人,姓孙,名阳。善于相马,曾经为秦穆公相马,认为求良马不难,求真正的千里马难。一般的良马“可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唐陆德明释文:“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

4、浩然驴:相传孟浩然曾经在灞桥冒着风雪骑驴寻梅,并且说他作诗的灵感多得自风雪中的驴子背上。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但历代文人更相信“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是孟浩然的风雅之事。唐唐彦谦《忆孟浩然》:“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宋王庭珪《赠写真徐涛》:“会貌诗人孟浩然,便觉灞桥风雪起。”金赵秉文《春山诗意图》:“何年身入画图传,似是三生孟浩然。诗句工夫驴背上,醉乡田地酒旗边。”金李纯甫《灞陵风雪》:“蹇驴驼着尽诗仙,短策长鞭似有缘。政在灞陵风雪里,管是襄阳孟浩然。”明张岱《夜航船》:“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5、弋雁:射雁。弋,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飞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郑笺:“弋,缴射也。”

6、分金:即管、鲍分金。春秋时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一块儿做买卖,每次分红时,管都多留给自己,鲍对此不仅不怪,反而说管这不是贪,而是穷,是需要。后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语出《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为莫逆之交。后来管、鲍二人分保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襄公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鲍叔牙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桓公任管仲为相,终成霸业。事见《史记·管晏列传》。

7、奉璧:指蔺相如奉璧入秦之事。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致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换璧。当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担心赵国给秦国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蔺相如愿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强索和氏璧,说以十五城为交换。蔺相如奉命带璧入秦,当庭据理力争,终于完璧归赵,以功拜上大夫。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随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使赵王未受屈辱,升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意欲羞侮之,蔺相如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登门谢罪,成为刎颈之交。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掷地金声:晋孙绰写成《天台山赋》,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范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文学家,文名冠于一时。历任征西将军(庾亮)参军、太学博士、尚书郎、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官至廷尉卿、领著作郎。年五十八,卒。

9、回文锦字: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女子苏蕙,曾经把回文诗作为图案制成彩锦寄给流放远方的丈夫窦滔,内容非常凄楚感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后遂以“回文锦字”喻妻子之书信或情书,亦指妇女的诗文佳作。唐李白《代赠远》:“织锦作短文,肠随回文结。”回文,即回文诗,是一种顺着读倒着读都通顺的诗文。如南朝齐王融《春游回文诗》:“枝分柳塞北,叶暗榆关东。垂条逐絮转,落蕊散花丛。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低吹杂纶羽,薄粉艳妆红。离情隔远道,叹结深闺中。”倒过来读,不仅文字通顺,且押韵,还是一首完整的诗。

10、“未遇殷宗”二句:是说贤人傅说在被殷高宗武丁发现并重用之前,还在傅岩服劳役。相传武丁做梦得到一名贤臣,派人四处寻访,终于在傅岩找到相貌相符之人,名叫“说”。《尚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台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史记·殷本纪》:“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殷宗,指殷高宗,即商王武丁。武丁乃帝小乙之子,帝盘庚之侄,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知稼穑之艰难。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等贤臣,励精图治,商王朝得以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庙号高宗。“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胥靡,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多个人系联在一起服劳役。这里是指受胥靡之刑的人,即傅说。《吕氏春秋·求人》:“傅说,殷之胥靡也。”汉高诱注:“胥靡,刑罪之名也。”《汉书·楚元王传》:“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唐颜师古注:“联系使相随而服役之,故谓之胥靡,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傅岩,亦称“傅险”,古地名。位于今山西平陆东,相传商代贤士傅说曾服役版筑于此,故称。后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尚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伪)孔传:“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胥靡筑之以供食。”《史记·殷本纪》:“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唐司马贞索隐:“旧本作‘险’,亦作‘岩’也。”唐张守节正义引《地理志》:“傅险即傅说版筑之处。所隐之处,窟名圣人窟,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虢国之界。又有傅说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傅岩,县(平陆县)东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说隐处,俗名圣人窟。其地亦曰隐贤社。”筑,以木杵捣土使结实。古时修建城墙等工事,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称为“版筑”。

11、“既逢周后”二句:是说姜太公遇到周文王之后,就不再在渭水河边钓鱼。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既,已,已经。周后,指周文王。后,君,王。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姓姬,名昌。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孙,王季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父;殷时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曾被纣囚于羑里,后获释。在位五十年,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其子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事迹见《史记·周本纪》。太公,指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因周文王初得他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父子,武王时尊为师尚父。足智多谋,长于用兵。武王灭商后,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为齐之始祖。渭水,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经陕西省流入黄河。

声律启蒙六鱼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六鱼·其二

终对始,疾对徐[1]

短褐对华裾[2]

六朝对三国[3],天禄对石渠[4]

千字策[5],八行书[6]

有若对相如[7]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8]

落叶舞风高复下[9],小荷浮水卷还舒[10]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11];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12]

注释

1、疾:速度快。徐:速度慢。

2、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清孙诒让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荀子·大略》:“衣则竖褐不完。”唐杨倞注:“竖褐,僮竖之褐,亦短褐也。”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制成,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贫贱人穿。华裾:指华丽的衣服。唐李贺《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裾,衣服的前后襟。

3、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为六朝。三国:指东汉后出现的魏、蜀、吴鼎立的历史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始,到280年吴亡止。或将汉献帝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计入该期。亦以指魏、蜀、吴三个国家。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4、天禄:指天禄阁,汉宫中藏书阁名。汉高祖时创建,在未央宫内。《三辅黄图·未央宫》:“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成帝、哀帝及王莽时,刘向、刘歆、扬雄等曾先后校书于此。石渠:指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三辅黄图·阁》:“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

5、千字策:宋代殿试考策论,宋神宗时期,限定字数为一千字,称为千字策。《宋史·选举志一·科目上》:“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

6、八行书:指书信。过去的信笺、诗笺一般有九道竖格,可以写八行。《后汉书·窦章传》:“更相推荐。”唐李贤注引汉马融《与窦伯向(章)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近代多指请托的信件。

7、有若(前508?—?):孔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而《孔子世家·七十二弟子解》说:“有若,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岁。为人强识,好古道也。”《孟子·滕文公上》载:“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云:“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可见孔子死后一段时间内,有若在孔门弟子中位望极高,故《论语》中,孔门弟子,仅有若、曾参称有子、曾子。相如:历史上有两个名叫“相如”的大名人,一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一个是指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蔺相如,见前注。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依附梁孝王,从枚乘等游。后于临邛遇新寡家居的卓文君,携以私奔。汉武帝读相如所作《子虚赋》而善之,召为郎。后为中郎将,奉使通西南夷,有功。拜孝文园令,病免。司马相如是伟大的汉赋作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史记》《汉书》皆为立传。

8、藻密有潜鱼:语出《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毛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郑笺:“藻,水草也。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明王之时,鱼何所处乎?处于藻。既得其性则肥充,其首颁然。此时人物皆得其所,正言鱼者以潜逃之类,信其著见。”藻密,指水藻密集,宜于鱼儿潜伏。宋刘克庄《春日即事六言》其二:“藻密难呼金鲫,柳疏未啭黄鹂。”潜鱼,指隐伏在水下活动的鱼儿。

9、舞风:随风飘舞。

10、卷还舒:卷起又展开。卷、舒,多用以形容云或树叶,也用以比喻人在社会上的进退、隐显。

11、“爱见人长”二句:典出《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下雨天出门,学生建议向子夏借伞。孔子说子夏为人吝啬,如果向他借伞,而他不愿意借,就会彰显他的吝啬。与人交往,应该彰显别人的长处而非短处。这样,友情才能长久。见(xiàn),显现,展现。宣尼,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移居鲁国。孔子曾任鲁国中都宰,官至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开鲁国而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皆不为所用。晚年返鲁,删定《诗》《书》,聚徒讲学,传授礼、乐,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今存《论语》一书,是他和弟子的谈话记录。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汉代以后,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历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号。休假盖,指孔子不向弟子子夏借伞一事。休,停,止。假,借。盖,伞。

12、“恐彰己吝”二句:典出《世说新语·德行》:“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阮裕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他有一辆好车,别人来借,没有不给的。有人安葬母亲,想要向阮裕借车,因为怕被拒绝而不敢开口。阮裕听后说,我有好车竟使别人不敢借,还要车作什么?于是命人把车子烧毁了。阮裕,字思旷,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初为王敦主簿,因看出王敦有不臣之心,而终日酗酒,王敦认为他徒有虚名,令他出任溧阳令,不久以公事免官,因此免遭王敦之祸。后任尚书郎,历官临海太守、东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年六十二卒。《晋书》有传。

声律启蒙六鱼·其三

麟对凤,鳖对鱼。

内史对中书[1]

犁锄对耒耜[2],畎浍对郊墟[3]

犀角带[4],象牙梳。

驷马对安车[5]

青衣能报赦[6],黄耳解传书[7]

庭畔有人持短剑[8],门前无客曳长裾[9]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10];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注释

1、内史:古代官名。周至隋皆有内史,但历代职能差别颇大。周代内史,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晋杜预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秦代内史,掌治理京师。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西汉初年在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至隋始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汉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晋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复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中书:既是官署名,又是官名。作为官署名,中书即中书省,为隋唐时期三省之一,负责起草发布诏令。宋代的政事堂,亦称“中书”。作为官名,中书可指中书令,亦可指中书舍人。

2、耒耜:上古时候用来翻土的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铁锹。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汉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亦用作农具的总称。一说耒、耜为两种农具。参阅徐中舒《耒耜考》。

3、畎浍:田间的小水沟,泛指溪流、沟渠。《尚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汉郑玄注:“畎浍,田间沟也。”《汉书·李寻传》:“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唐颜师古注:“畎浍,小流也。”郊墟:郊外,村野荒丘之间。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4、犀角带:用犀牛角作装饰的衣带,一般为官员专用。《宋史·舆服志五》:“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鞓金涂银排方。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

5、驷马:指驾一车的四匹马。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唐许浑《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诗之一:“应学相如志,终须驷马回。”安车:指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周礼·春官·巾车》:“安车,雕面鹥总,皆有容盖。”汉郑玄注:“安车,坐乘车。凡妇人车皆坐乘。”《汉书·张禹传》:“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许。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

6、青衣能报赦:典出《晋书·载记第十三》,传说前秦国君苻坚正草拟诏书准备大赦天下,一只苍蝇绕着笔尖盘旋,驱之复还。旨意未及下达,外界竟传开了,苻坚于是派人调查。都说是一个青衣人在街市上大喊“官欲大赦”。苻坚于是醒悟青衣人就是之前的苍蝇。青衣,青色或黑色的衣服。汉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此处指苍蝇。赦,即大赦,指由皇帝发布命令,赦免若干罪犯,或予以减刑。

7、黄耳解传书:典出《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因为晋代陆机的小狗黄耳能替主人送信,后世便以“黄耳”喻指信使。书,书信。

8、短剑:匕首。刺客惯用的兵刃。《汉书·邹阳传》:“匕首窃发。”唐颜师古注:“匕首,短剑也。其首类匕,便于用也。”旧注认为此句是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但“庭畔”与“持”等字皆难落实,今不取。

9、门前无客曳长裾:典出《汉书·邹阳传》:“臣闻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底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西汉初期,邹阳在吴王刘濞门下做门客,曾上书吴王,说自己如果出卖才智事人,则天下哪个诸侯国都会给个职位;如果巧饰言行,哪个诸侯王门下不可拖着长裾逍遥自在地讨生活啊?客,门客。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曳长裾,形容拖着长裾、大摇大摆走来走去的样子。长裾,长衣,亦指长袖。

10、水宿:指在舟中或水边过夜。《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唐吕延济注:“水宿,宿于舟中也。”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