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峨山》赏析-柳宗元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5 07:09

登柳州峨山作品原文

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登柳州峨山》赏析-柳宗元的诗

登柳州峨山作品赏析

柳宗元的五绝写得颇有特色,在唐诗中有较高的地位。如他的《江雪》,宋代大诗人苏轼就认为“殆天所赋,不可及也”(《洪驹父诗话》),相当佩服。明代诗评家高棅,把柳宗元的五绝列为“接武”,与刘长卿、韦应物等同列,入选了六首作品,除《江雪》外,这首《登柳州峨山》列为第二。此外,还有《零陵早春》《长沙驿前南楼感旧》《入黄溪闻猿》《再上湘江》。从时间上看,《登柳州峨山》写得最晚,是作者元和十年(815)贬谪柳州,担任柳州刺史以后的作品。

柳宗元在被贬谪的十多年岁月里,盘旋于脑际、流泻于笔端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思乡和思亲,两者结合,眷恋乡国,挥斥幽愤,欲归不得,凄婉欲绝。当然,其中浓烈与强烈的程度虽不完全一样,表现手法也会有差异,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急切,深沉,想象力极为丰富;《零陵早春》则分明显得热烈而又亲切;而《入黄溪闻猿》,作者在弯曲盘绕的溪路里,则一时因哀猿声声而陷入绝望的境地;《闻黄鹂》,除了在异乡听到黄鹂的鸣声感到亲切外,就又充满着一种“我今误落千万山”的牢落冤屈之气了,等等。

那么,这首《登柳州峨山》的乡情细腻之处又在何处呢?这年秋天,诗人在任地方官的繁忙的公务之暇,或率众或独自游览柳州近治的山水名胜,其中包括风景秀丽的峨山。他后来总合数次游踪印象而写成的《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记》说:

在立鱼南,其间多美山,无名而深。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浔水,流经柳州的一段,今称柳江。立鱼之峰,在柳江南岸,因山形似夭矫昂首而立的金鲤,故名。峨山脚下的峨水,是东流汇入柳江的一条支流。诗告诉我们:在中午时分,诗人一个人登上荒凉的峨山,并且引起了深沉的忧思。为什么?因为他向西北方望去,家乡邈不可见,远处融州把视线阻住了。因此,思乡之情更加不可遏止。融州,古治在今融县西南,地处柳州的西北,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云:“(柳州)北至融州陆路二百二十三里,水路三百八十里。”宋王存等撰的《元丰九域志》云:“(柳州)北自界首至融州八十九里,西北自界首至融州一百五十里。”这样的距离,自然可为登高目力所及。关于悠悠,笔者认为可将忧思和悠远两个含义结合起来讲,《诗经·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这是忧思;《诗经·鸨羽》:“悠悠苍天,葛其有极?”这是悠远,作者的思乡之情既是一种不绝如缕的愁思,又是遥遥万里的怀念。

这种望乡不见的痛苦,诗人有过多次的体验。在永州,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陟岑远目,临轩窥色,但“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构法华寺西亭》),思乡之情的无可奈何,只有用“置之勿复道”来宽慰自己。在柳州,离乡更加遥远了,后来回乡之想已接近绝望,但他看山时,还要“若得化为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靠驰骋想象来满足自己的思乡渴求。这种感情上的残酷折磨,读之令人凄然不已。《登柳州峨山》,虽然只以“悠悠”带过,但一刹时涌上心头的感情旋涡,一定是“砯厓转石万壑雷”,撞击得非常厉害的。

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太原),但他却出生在京都长安西郊;以后他的父亲柳镇虽然离京出外为官,他和母亲卢氏以及两个姐姐却从小一直住在长安;长大时为官,特别是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一段轰轰烈烈的日子,也都是在长安度过的,所以长安才是他真正的家乡。他的思乡和思亲,就是思念长安,思念长安的亲友,而不是思念河东,事实上河东并没有足够引起他牵肠挂肚的亲友和故物。而在长安城南有他先人的墓葬,城西有他家的田产(数顷田,树果数百株),城内善和里有他的旧宅(内有赐书三千卷),所以常系心腑,铭刻难忘。柳宗元在柳州的诗如《柳州寄京中亲故》《铜鱼使赴都寄亲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也都可以看出他诗中的“望乡处”是指京都长安,也就是《零陵早春》中的那个“故园”仍在的“秦原”。秦原或者长安,与柳州的距离,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是“北至上都(长安)四千二百四十五里”,用柳宗元本人的话说是:“一身去国六千里”(这是约数,不够准确),可见是相当远的,即使他登上南疆最高的山恐怕也难以看见,为融州所阻是十分自然的。诗人企图登高望乡以解乡愁,当然就难免失望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显得自然和淡,含蓄有味。诗人先写“荒山”,后写“独上”,最后以疑问作结:为什么我望乡的地方,偏偏却只见融州(而不是京华、秦原)呢?下面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深思,以想象和推论作补充。这里没有秾丽鲜艳的色彩,没有絮絮滔滔的叙述,仅仅二十字,既构思完整,又感情充沛。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柳宗元的诗一般都是以雅淡为特色的,《登柳州峨山》,高棅引宋人刘须溪的评语说:“渐近自然”,明胡应麟也评《江雪》为“句格天成”。此诗首句不入韵,悠、州,押的是下平声尤韵。前两句完全符合五绝的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后两句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则有些不合,这只能说明它并非是标准的律绝。五绝成熟于初唐,柳宗元并非不懂得律绝的平仄要求,他这样做只是有意追求雅淡自然的风格罢了。正如《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学写古诗、古联,林黛玉教她说:“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有成就的诗人常能迥拔流俗,自成于规矩之外。这是我们阅读柳宗元诗作时必须注意的。

(毛水清)

更多柳宗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