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连云松竹》赏析-辛弃疾的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19:20

清平乐·连云松竹作品原文

清平乐·连云松竹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连云松竹》赏析-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连云松竹作品赏析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稼轩四十二岁,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次被迫闲居,他没有因为个人的得失而苦恼,反倒获得了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清平乐》,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所。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等。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校”,查核的意思。

上片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绵延远上山顶,仿佛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见其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如何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山林的隐居,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既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稼轩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比那些钩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承接上文,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之“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陆放翁诗说:“秋衣渐制闻砧杵,社肉初分谢蕨薇。”也是写秋社分肉之事。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不同于说金银多、珠宝多的带有铜臭气味。新分到了社肉,又恰值白酒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片“书所见”,表现闲适心情。“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借“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梨树和枣树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面对丰收的喜悦。“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着被人发现,随时准备着拔腿逃跑的调皮相。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待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的、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两首作品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却又并不尽同:杜甫是推己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稼轩是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稼轩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陆放翁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稼轩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明白如家常语,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情活现,耐人寻味,正是其“简淡”之妙。

(何均地)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