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知字》赏析-李清照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12:08

分得知字作品原文

分得知字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分得知字》赏析-李清照的诗

分得知字作品赏析

此系李清照自述其学诗经历。细绎诗意,似可推知,此诗当作于靖康变乱之后,其夫赵明诚去世之前,亦即作者文学创作前后期之间。

看诗的题目,知道此诗是清照与亲朋好友聚会时写的限韵诗。所谓限韵诗,是古人作诗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是每人抽签得一字,作诗时必须以该字为韵,其余的韵字,有的较宽,只要与该字同在一个韵目即可;有的则限得比较严格,也规定必须是某字。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做《咏白海棠》七律,就规定其五个韵字必须依次为“门”“盆”“魂”“痕”和“昏”。清照此诗,当属前者;所谓“分得知字”,意即限以“知”韵为诗。

清照幼有才藻,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诗词文章皆已习染并享有盛名,诚如王灼《碧鸡漫志》所称赞的那样,“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这里“诗名”与“学诗三十年”的“诗”,当然包括词与文章,是广义的诗。清照写诗填词达三十年之久,且才名远近传布,却称“学诗”,显然有自谦之意,是对诗友表示尊敬。接下来“缄口不求知”一句则将这种谦恭之意进一步拓展开来。“缄口”即封口,闭口沉默,“知”指闻知,引申为闻达之意。三十年来,作为茶余饭后悠闲消遣也好,用以抒写性灵陶冶情趣也好,清照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是真诚而又兢兢业业的,并不汲汲与人争诗名比高低,本不欲以文章闻达于天下。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清照不着意求诗名,诗名反而愈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写杨敬之祭酒“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由此名振,遂登高科也”。清照化用此典,以项斯自况,却出以一个反问。这一反问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道出了清照诗词在当时受到普遍嘉赏。清照十六七岁时就能写诗,后来又和当时著名诗人张耒相倡和,其《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思力深粹,笔锋劲遒,非凡手所能作。她仅以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压倒了丈夫赵明诚的五十阕词,尝被传为佳话。更重要的是,清照有的诗表达了时代的心声,比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比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笔锋犀利,直指时政。第二层,这一反诘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她在“学诗”“不求知”的谦恭后面所内敛着的豪迈与自负,流露出了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苦中求甘所获得的巨大乐趣与满足。

真正的诗,是诗人自由心灵的写照和抒发,写出来就是要给人读的。从文学创作到鉴赏的全过程来看,作品只有获得了读者的青睐与欢迎,诗人的创作目的才算真正实现,诗人的劳动才算最终得到肯定。而且,作品的读者群越大,读者的欢迎越热烈,诗人的那种创作满足才越大,越快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别林斯基才说:“文学总是依靠着公众的支持,获得舆论的批准。”(《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清照此诗,正是她的作品获得了广泛欢迎后她的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寓扬于抑,表层是自谦“学诗”,“不求”闻达,实际是明知故问,是说谁让那些好奇之士像“处处相逢说项斯”那样在传诵自己的诗词佳作。这样写来,诗虽短短四句,却显得曲中带俏,饶有意味。因而,此诗又呈现出另一个特点:人们从表面上只能看到清照自述创作态度以及对自己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的“迷惑”,而且这个“迷惑”还以用典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使诗意显得扑朔迷离,若隐若现;读者必须经过仔细玩味才能准确捕捉到作者的真正意旨。清照的初衷是“缄口不求知”,而事实上诗词佳作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并获得好评。这对清照的“学诗三十年”是最大的安慰与犒赏。对此,诗人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而欲将它表达出来,但碍于与亲朋好友同作限韵诗,不能表现得过于自傲,于是,她下笔时并不真言其旨,从而使此诗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特点。然而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感到清照的自信心与多少有点“自鸣得意”的满足感,因此,它语气谦恭,而内涵自负;篇章短小,却意味盎然,是一首辞意俱佳的近体绝句。

(吴小平)

更多李清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