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2:52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写得感情诚挚,思别之情极其深沉,而且这首词写这种深秋时候的怀远的情感,气象阔大。一切的景物都因为作者的情感而设置,槛菊、幽兰,清香芬芳,但这时候却与离别的人同愁同泣。双飞的燕子,在刺激着孤独的离人;无知的明月,不懂得离别的“恨苦”,它的明亮的光,月光穿过了“朱户”,整夜地照在失眠的离人的身上。强烈的离愁别恨,使周围的所有客观景物都涂抹上浓烈的主观情绪。那么下阕写登楼远望,视野开阔。水长山阔,天涯无尽,却看不见情人归来的身影。没有踪迹可以寻觅,甚至书信也无由寄达。离人的愁苦也将无休无尽地延续下去。

不得不被晏殊折服,《蝶恋花》中的愁绪感染了世世代代,晏殊望眼欲穿的神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从中可见大宋王朝词牌的语言风格,更可见当时的人们生活的祥和场景,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那么北宋词坛领袖晏殊高楼独望的人是谁呢?

作为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他在幼时就有“神童”之称,在景德元年(1004年)被举荐入殿参加考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在大中祥符元年(1009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晏殊的诗词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奉旨开始整理词牌文献,流连于民间的机会多了起来。

晏殊就是在这期间与张采萍相识的,晏殊在民间收集整理词牌,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妓院里,与歌舞伎们交流。因为歌舞伎是当时词牌传播最广泛的途径,晏殊从歌舞伎身上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体验到了词牌与民风民俗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不深入底层如何能将词牌挖掘的更深一点呢。当他收集整理了不少资料,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决定去洛阳拜会欧阳修。

北宋初年的文坛盟主是欧阳修,苏东坡是他的学生。因为苏考进士那年,欧阳修是主考官。那么欧阳修的老师是谁呢?正是晏殊。而张采萍正是通过欧阳修认识晏殊的。

不是不爱,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否则便不会伤痛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初见十六岁的张采萍,晏殊便写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惊疑和感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能让晏几道屡屡写出千古流传的佳句,张采萍有着怎样一种色容之外的幽姿逸韵?先后做了晏氏父子两人的小妾,曾经的洛阳名妓,会有怎样的情感波澜和心路历程?

那天,欧阳修请来了一位洛阳名妓来唱歌助兴,宴请席上吟诗作赋的气氛掀起了高潮,这位女子就是洛阳名妓张采萍。

一见钟情是晏殊对张采萍的爱,他是真的爱上了。花容月貌的张采萍也爱上了,她边歌舞,边注意着晏殊。要知道晏殊可是名人啊,清新押韵的诗风早已传到了洛阳,虽然已过中年,但却更显张弛有度。张采萍心动了,只是她无法表白,以晏殊的身份和地位,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晏殊。可她不知道,晏殊也对她有意,不能明说的爱折磨着两个相爱的人。

后来,晏殊回到京城,带着离别后无尽的思念与伤痛,晏殊的心里矛盾极了,因为自己能纳一个妓女为妾吗?爱是一种折磨,尤其是相爱不得相见,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晏殊面对浩然明月,直到破晓时分,彻夜未眠思念着远方的张采萍,提笔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激情澎湃了九百多年,从中可见晏殊很是多愁善感,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是缠绵悱恻。菊花看见初秋的露珠哭了,绿树叶一夜间落下来了,双飞的燕子也不辞而别了,这样的凄凉场景怎能不受感染呢?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怎样的一种孤单啊,他内心的凄苦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企盼,无可奈何的是失落,何时才能相见,才是晏殊心中永恒的期望。满目山河的悲壮,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就在这一刻,晏殊决定向张采萍表白。只要真心相爱,又何必在乎礼教名分呢?还没等晏殊去洛阳,欧阳修已经成人之美将张采萍送来了。

晏殊正式纳张采萍为妾,这一年晏殊六十岁,洛阳名妓张采萍十六岁,当然不是正妻,而是五夫人。虽然老夫少妻,但很是恩爱。晏殊去世后,张采萍隐居未再嫁,她要守着晏殊的爱。后来,晏殊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暗恋着张采萍,他们频频偷会云雨;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爱张彩萍,能胜过晏殊呢?

纵观文坛,词章傲然不俗,冠冕显赫的大有人在,太平宰相晏殊就是这样一个官场文坛两得意的人物。位极人臣、堪称仕途一顺百顺的如晏殊者并不多,他一生安富尊荣,没有大起大落大波折;时值四海升平的盛世年景,他也没有遭遇过像“澶渊之盟”那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年年,他享尽了花前月下,诗酒自在。晏殊有八子六女,子婿都做京官,堪称满床笏。

张潮《幽梦影》中说:“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如果把“为神仙”理解为“仙逝”的话,晏殊完全符合“全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