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简介: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21:52

《通志》部帙巨大,但全书结构,纪、传、谱、略俱全,有其完整严密的体系,其所编述的内容,对文献资料有剪裁熔铸之功,其写作形式也能做到有所革新,其议论则颇多精辟之言,因之对后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宋以来,历代重视研究者,代不乏人。

作者:郑樵

成书时间:公元一一六一年

一语中的:《通志》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

《通志》简介: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

《通志》书海溯源

郑樵(公元一一○四年~一一六二年),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

郑樵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他自幼资质异于常人,勤奋好学,而且博闻强记。少年时代,郑樵便立志,“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十六岁时,其父郑国器自太学告假归里,不幸中途罹疾,疾逝于苏州。为不中断学业,他和堂兄郑厚,在莆田附近的一座山上筑茅屋,埋头读书三十年,学识渊博,自负不下刘向、扬雄,但不应科举。宋室南迁之后,曾致书南宋官员以自荐,表示“使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但未被所用。绍兴年间,因侍讲王伦、贺允中推荐,被皇帝召见,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后被劾,改监潭州南岳庙。绍兴二十九年(公元一一五九年)开始动笔写《通志》,二年后完成,改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摄检详诸房文字,不久即去世。

《通志》文理梗概

全书二百卷,分六部分,依次为:本纪十八卷、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百一十五卷、载记八卷。

书的开篇有“总序”,《二十略》有的正文之前有“小序”,传文内容段落之间有夹注或按语。全书纪事,上限起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限至唐代。

《通志》的纪、传、世家、载记,大都袭用前史旧文,经过删削节略,连缀而成。“谱”即表,材料取自前史,内容颇为简略。只有“略”的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乃全书精华,所论历代典制沿革,性质与《通典》、《文献通考》相近,而三书又都用“通”字命名,所以后人合之称为“三通”。《通志》的“略”,即前史之“志”。共有二十略,依次为:氏族略、六书略、七育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回答。

《通志》简介: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

《通志》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通志·总序》)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二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赏析〗

限于篇幅,只抄录了《通志·总序》的第一段。

《通志·总序》阐述了编撰《通志》的宗旨和原则,历来引人注意。作者特别强调“会通之义”,认为只有通史才能极古今之变。因此,在他看来,自孔子编六经之后,惟有司马迁《史记》符合上述要求。不幸,班固以断代叙史,“遂失会通之旨”。当然,郑樵说“班固”全无学术,极力贬抑《汉书》以及其它断代史,也未必公允。此外,在《总序》中,还强调了“二十略”的价值在于“总天下之大学术”,并对其中十五略作了简明的介绍。

《通志》妙言辑录

1.史为国家之大典,当留意宪章。

2.凡纪年者,东周以后可信,东周以前不可信也。

3.纪者编年之遗风,传者纪一身之引事,修史之家,莫易于纪传。

4.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

5.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置而不同。

6.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

7.《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

8.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9.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10.寒月一窗,残灯一席。

《通志》简介: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

《通志》专家评点

《通志》部帙巨大,但全书结构,纪、传、谱、略俱全,有其完整严密的体系,其所编述的内容,对文献资料有剪裁熔铸之功,其写作形式也能做到有所革新,其议论则颇多精辟之言,因之对后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宋以来,历代重视研究者,代不乏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