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21:50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作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资治通鉴》得神宗赐名作序,记事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此书先编“丛目”(提纲),再制“长编”(按“丛录”所作史料系年),最后笔削润饰而成。内容以叙政治、军事为主,目的在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乱兴衰的借鉴,故名“资治”。记事特点是详今略古,乱世多记,治世少记。尤着重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种种史实。其史对秦末、汉末、隋末、唐末的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记载更比正史更详细。全书体例严谨,脉络分明,熔裁贯通,有体大思精之誉。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巨著,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编者:司马光

成书时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年)

一语中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书海溯源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做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四月受诏编书,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书成奏上,前后共十九年。

他在晋呈《通鉴》的表文中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生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可见,他编书的目的,是为给当时的帝王“周览”,以从中鉴戒得失。司马光的用心也为宋朝皇帝所欣赏,宋神宗便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著作。在司马光领导的书局里,有主编,有协修,有书吏。主编就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颁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则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资治通鉴》文理梗概

《资治通鉴》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从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公元九五九年(周世宗显德六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按照时代顺序,编成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专详治乱兴衰,着重记述各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突出记载历代战争的谋略及经过,也记载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件和言行。不仅如此,更适当记载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以及礼乐兵刑、民族关系、社会风俗等。可以这样说,《通鉴》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资治通鉴》写战争是很有名的,不仅写得多而且写得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等,都写得很成功。拿赤壁之战来说,魏、蜀、吴三国包括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周瑜、黄盖等文臣武将,先后有几十个人物登场。但《通鉴》不仅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而且把许多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作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资治通鉴》得神宗赐名作序,记事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此书先编“丛目”(提纲),再制“长编”(按“丛录”所作史料系年),最后笔削润饰而成。内容以叙政治、军事为主,目的在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乱兴衰的借鉴,故名“资治”。记事特点是详今略古,乱世多记,治世少记。尤着重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种种史实。其史对秦末、汉末、隋末、唐末的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记载更比正史更详细。全书体例严谨,脉络分明,熔裁贯通,有体大思精之誉。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巨著,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

时(按:这是指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成都,又采取一些经济措施,使得蜀国府库充实的时候)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赏析〗

读完这段故事后,一定会有不少人赞叹道:“想不到赵子龙还办过这么一件漂亮事!”

赵子龙向以超人的勇敢而为后人所称颂。他只身冲进重围,冒死救出阿斗太子等传奇性事迹,使他赢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这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却少有人知道:赵子龙不仅有胆,而且有识。由他反对把逃亡者的美宅良田分赐诸将(当然也包括他在内),就能证明这一点。

当时天下三分,蜀国正面临两个强大的敌人——曹操和孙权,如果不先安定内部,使人心归附,集中力量对付强敌,反而先去解决将领的物质享受问题,使他们占有大量美宅、良田,那不仅会使将领耽于安逸,心无斗志,且一定会丧失军心、民心,而使蜀国倾刻瓦解的。正是因为赵子龙看到了这一点,能够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所以才能毅然拒绝那种会给国家带来祸患的赐予。如果他只知谋取私利,求田问舍,是个目光如豆的庸人,又怎能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表现出那般光照史册的大无畏精神呢?

《资治通鉴》妙言辑录

1.亲任贤能,从善如能,精勤庶务,朝夕不倦。

2.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3.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立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4.均天下之田。

5.礼之为物大矣!

6.夫民生有欲,无立则乱,是故圣王制礼以治之。

7.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8.国亡治乱,尽在人君。

9.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两端可矣。

10.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

《资治通鉴》简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专家评点

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司马光编着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特别值得重视的古典历史名著,因为它是一部贯通古今、熔铸百家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问世,使编年体史书又重振旗鼓,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后代许多史书不仅沿用《通鉴》的体例,而且直接以《续通鉴》为名。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