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黄莺儿》(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孙峡峰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9:21

南【商调·黄莺儿】(四首)作品原文

南【商调·黄莺儿】(四首)

孙峡峰

不必分外图,乐田园便是福。

教子耕读正经路,薄田地勤锄,官钱粮早敷。

村庄家无荣也无辱。

休糊突,命该五斗,道处里有一斛。

躲是非度流年,不干己莫向前。

从来公道惹人怨,不如俺把柴门紧关,顺水推船。

任你撼的天关转,俺不管。

村酿篘了,邀相知谩盘桓。

世态忒炎凉,不中看恼人肠。

噙唇在嘴妆模样,有麝自香,何待风扬。

还是本等才为上。

自忖量,安丘县里,只你是富家郎。

为人该存心,若存心是好人。

狼心狗肺中做甚,我从来傻心,任你们笑人。

老天自有公评论。

劝世人,精细过了,子孙们不如人。

《商调·黄莺儿》(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孙峡峰散曲

南【商调·黄莺儿】(四首)作品赏析

孙峡峰的小令简单明了,语言朴实直白、浅显易懂,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里所选南〔商调·黄莺儿〕四首。这组小令体现了孙峡峰的处世哲学,反映了一种农民式读书人的典型人格。

第一支曲子中作者认为不必太贪图身外之物,能过上悠然的田园生活便是最大的福分。他教育子弟读书、农耕,认为只有读书和农耕才是正经之路,没有第三种选择。过去在中国农村,一些殷实家庭的厅堂里一般都挂有这样的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惟读惟耕”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教育理念。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结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意味着高尚、超脱,是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是一种耕读文化的体现,孙峡峰推崇的也是这样一种“惟读惟耕”的教育方式。同时,还要辛勤劳作,遵纪守法,安分守己,自己该得到多少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必强求。

第二支曲子是说在是非面前,面对流年的时候应该怎样应对。他奉劝大家不要招惹是非,能躲则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千万不要逞能强出头,打抱不平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最好是退回家里,柴门紧闭,任凭外面洪水滔天,自己宁做缩头乌龟,岿然不动。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带有很大的消极性,虽说可以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却丧失自己的人格。

第三支曲子写尽了世态炎凉。作者对当时一些小人装模作样的嘴脸是极其愤怒和鄙夷的,仗着自家有钱,横行乡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有麝自香,何待风扬”,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赏识。一个人只有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做人,做自然的我,做真实的我,才是最佳的为人之道。

第四支曲子作者重点谈了一个“心”字。做人就应该存心,如果是善心,那当然是好人;如果是坏心、狼心狗肺的心,则应当受到唾弃。作者自认为自己从来就是一个傻人,有一颗傻心,不会因外界的嘲笑改变自己的立场。我们常说老天爷是长眼的,好坏、是非自有公论,一切都在老天爷的掌控之中。好人有好报,恶人自有恶人磨。所以劝告世人,不要自作聪明,精细过头了,做了坏事,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没有报在当事人身上,也会报在他的儿孙身上。

孙峡峰的处世哲学可以说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宿命的,很多地方让我们现代人感到无法接受,但是这又的的确确是古来农民式的读书人的典型人格。

(刘志宏)

《商调·黄莺儿》(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孙峡峰散曲

南【商调·黄莺儿】(四首)作者简介

孙峡峰(约1573—1642),山东安丘(今山东安丘)人。一生不求仕进,以布衣终老,殁于明思宗崇祯壬午(1642)之难,年七十左右。著有《峡峰先生小令》。据传,孙峡峰为人谨厚老实,有“洞阳恭士”之誉。他的小令亦如其为人,作品多写处世经验。

《商调·黄莺儿》(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孙峡峰散曲

更多孙峡峰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