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原文赏析-明代张炼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5:38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作品原文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

张炼

露湿罗衣月影寒,柳垂门花压阑杆,海棠庭畔蔷薇绽。

呀!把酒对青山,啸歌倚红颜,醉倒风流老谢安。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原文赏析-明代张炼散曲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作品赏析

此组《题对山草堂》小令共四首,应写于作者免官之后赋闲居家之时。“对山”是康海的别号。张炼为康海外甥,此组小令通过对康海“对山草堂”的吟咏,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红尘的乐闲情怀。

这首小令以抒情写景起笔,寓情于景。前三句,作者描摹了对山草堂的氛围和环境,第一句通过“露湿”“罗衣”“月影寒”三个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清冷、孤寂的氛围,虽生活优裕,但心情却十分抑郁。然而,这种凝重、清冷、孤寂点到为止,就此打住,没有再喋喋不休。第二、三句通过“垂柳”“门花”“阑杆”“海棠”“庭畔”“蔷薇绽”诸意象表现了对山草堂的恬静、雅致和闲适,是对第一句暗含的生活优裕的深化和拓展,虽没有涉及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但那被贬谪闲置的冷落和失意已自在其中了。作者通过短短的三句,揭示出了对山草堂是一个与世隔绝、毫无纷扰的世外桃源。通过对草堂环境和氛围的描写,暗示出隐居在这里的人是一位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合流的高蹈之士。后三句以感叹词“呀”做统领,是突然明白,似醍醐灌顶式的顿悟,在抑郁和乐闲之间,作者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这样,仿佛此前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把酒对青山,啸歌倚红颜”,作者的心态得到了调整,曲文的境界开阔了。于是把对着青山举杯饮酒,与红颜知己引吭高歌忘却官场的烦恼、摆脱尘世的羁绊、一醉解千愁作为生活中心。“醉倒风流老谢安”用东晋政治家谢安“东山之志”的典故,表明自己和康海都像谢安一样,眷恋对山草堂就如同谢安不能忘怀东山,都反映了渴望隐居的乐而忘返的情怀。在这里,作者将康海以及自己与千古留名的“风流宰相”谢安相比,表达了遗世独立、隐逸山林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观点。

张炼有散曲集《双溪乐府》传世,在张炼的散曲中,“乐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与他的仕宦经历有关。张炼年少早达,升迁较快,但是官场险恶,宦海无情,后来因故落职。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看透了互相倾轧的官场,渴慕隐逸山林,独善其身。其实,他的仕宦经历与舅父康海也有几分相似,康海早年登科,与同调唱和,声名隆盛,前途光明,但后来为救李梦阳而拜谒刘瑾,终以“阉党”之罪落职。康海落职后,心中郁愤难平,“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明史》卷286)。可以说,这甥舅二人同为官场不得意者,康海郁愤难平,显然心有不甘,选择居于草堂不问世事,乃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张炼在散曲中大肆抒发自己渴望隐逸、乐于赋闲的情怀,当然与对险恶官场的感触有关,希望摆脱那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生活。然而也应当看到,在悟世乐闲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深深的痛楚与不甘,作者在这首小令中以谢安自比,即透露了这种感受。谢安为了国家与家族的命运,不得不出世,最终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成了一代名相,虽隐居东山,但只为权宜之计,而张炼则是不得不长期归隐。因此,这种悟世乐闲,固然是由于作者参透世情,但欲东山再起而不能、故作旷达的意绪却无法抹去。

(侯冬)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原文赏析-明代张炼散曲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作者简介

张炼(1508—1598),字伯纯,号太乙,别号双溪,陕西武功人,康海之甥。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由行人选刑科给事中,疏奏无所忌,以忤权要被廷杖几死,出为湖南按察司佥事,德政清廉。有《太乙诗集》《经济录》和《双溪乐府》等著作传世。谢伯阳《全明散曲》辑有小令203首,套数36套。[按:关于张炼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散曲史、曲学辞典与各类工具书都语焉不详。谢伯阳《全明散曲》辑录张炼套数38套,实际把张琎(字伯纯)2套误收在内,故张炼所作只有36套。此简介系据金宁芬《曲家张炼生平四考》(《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0年第1期)写成。]

《双调·河西六娘子》题对山草堂(四首其四)原文赏析-明代张炼散曲

更多张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