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全庵桃花》赏析-宋代谢枋得古诗-但求名节不图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3:37

庆全庵桃花作品原文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作品赏析

“桃花源”,不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理想的乌托邦,本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历史已越千年,诗人谢枋得怎么会想起“寻得桃花源”?再说,秦的灭亡距诗人生活的年代有一千五百多年,秦的暴政除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记载于史册之外,早作烟云散去,诗人又为什么还要“避秦”呢?

开章第一句抛出一个又一个谜团,我们该怎么去解读?

史实告诉我们:谢枋得率兵抗元失败之后,改名换姓,逃入武夷山中,抗节隐居,以卖卜教书度日。这时候,东南一带抗元烽火被相继扑灭。元人为了巩固刚刚夺取的新生政权,大量搜罗亡宋遗臣。诗人蜚声遐迩,朝野知名,自然成为元人访贤的重要对象。这首诗正是创作以明志。所以一开章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不与新朝合作的态度。

遁入深山,栖身岩石之间,几乎与世隔绝,信息闭塞可想而知,连岁序迁移也没有历志可供查考。正像《桃花源诗》说的:“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看到芳草滋荣,人们识得历经漫漫严冬之后,春之神把温暖融和的时节送来大地;见到草木摇落,人们知道西风凌厉,金秋已届,又将送走一年。如今庆全庵前枝头灼灼桃花迎风绽放,不正向人们昭示又是一年的春天么?是啊,在这里,物质生活虽然艰苦,可是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劲节自持,诗人也感到淡泊自甘,像“桃花源”中人一样怡然自乐!

照理说,桃花飘落在水面上,是风吹雨打造成的,这是一种人人习见的自然现象。“桃花流水鳜鱼肥”,在唐朝时候就曾经成为西塞山前一道亮丽的景观;张旭也说过:“桃花尽日随流水”;可是诗人在第三句反其道而行之:“花开莫遣随流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诗人不让桃花随碧波流淌呢?

第四句是这么解释的:“怕有渔郎来问津。”不难看出,这后两句正是暗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因为陶渊明笔下那些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到这绝境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活了五百多年,并不被外人知道。后来一个武陵的渔郎偶然看到这溪流水面上的桃花,也许是被好奇心所驱使,一路寻来,无意中发现了他们。诗人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假如不让桃花漂在水面上,不是不会被外人发现么?

也许有人会说,诗人“怕”得多余了,历史跨越千年,那武陵人的子孙难道还会以“捕鱼为业”?

其实诗人无非是为了表明不出仕新朝的决绝态度。“渔郎”,当然是一种婉辞借代,这里是指元人和依附元朝的新贵们。

诗人“怕”得有理,这帮人还真的没有放过他。据《宋史》本传记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首参政魏天佑竟将他强押入都,他终于绝食抗争,全节而死。

为保全民族气节,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可敬可敬!

庆全庵桃花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曾为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罢斥,谪居兴国军。德祐元年起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市),乃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叠山集》。

更多谢枋得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