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原文赏析-朱之瑜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2 11:36

漫兴原文

漫兴

朱之瑜

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遗书搜孔壁,仙路隔秦封。

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

漫兴赏析

这首诗见于张廷枚《国朝姚江诗存》,知是未定居日本前作。作者于顺治十六年(1659)定居前曾数次东渡。此当是起初赴日本时写的。

前四句写东渡日本的新鲜、欣慰的感触。徐生,指徐福,秦始皇曾派他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找三神山。“别峰”,异域岛峰,指日本列岛。“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远逐”,体现出道途辽远和远逐中作者的兴致。他说自己是追逐千年前徐福的足迹来的,此行亦是寻仙了;徐福寻仙遂愿否,不得而知,自己则真的抵达了异城,这“别峰”或许就是徐福所说的神山吧?传说,三神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你接近它时,“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汉书·效祀志》),而作者则能“移舟住别峰”,这真是难得的奇遇啊。下面写他到达后发现了“遗书”——祖国已失传的古籍,这又是奇异的事。这里他说“遗书搜孔壁”用了“孔壁”这个典故(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不少古文经传),似是显示了日本亦为儒风所被,亦是一“礼仪之邦”,这更叫作者感到欣喜、惊奇了。“仙路隔秦封”,“秦封”,秦朝的封疆。这里他明确地称日本为“仙路”,在他的意识里自己就是徐福或徐福的同时代人了,所以说是“隔秦封”,同时他又可能将自己幻化为桃花源中人——“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陶渊明《桃花源诗》),这里是一个与虎狼之秦相隔绝的地方,联系上句,还是一个“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诗》)的保存上古文明的地方,来到这里,他该感到多庆幸。作者在明亡后避地日本,产生这些感触、幻觉,是很自然的。

后四句写羁留日本对故乡、故国的怀念。这怀念之情由流水兴起:“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这流水指洋流,它日夜永无止境地向远方流去,不禁使他想起远方的故国,他会产生类似孟浩然的感慨:“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同时这样无休止地向远方流去,又像他思念故人的心绪那样绵绵无尽,会使他想起“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这流水之兴来得自然而熨帖。“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上句照应起笔的“远”字,下句关键在“转”字。上面说到作者避地日本初来时心情是欣慰的、庆幸的,但此处毕竟是异邦,“虽信美而非吾土”,怀念乡国自是不免,时间越长,离恨越浓。这是人之常情。又,作者起初几次东渡日本,是“有意于经历外邦,而资恢复之势”(《舜水先生行实》),也就是借兵复明,本无长久居留之意,但结果很不顺利,淹留经年,这里的“离恨”又有特定的忧念国事的内容。上下幅四句所表现的情绪看来有些抵触,但从这些背景上来理解,就能贯通了。后四句所写,又有些像《桃花源记》中那个渔人,他欣喜地发现这块乐土,但尘心未改,不久又思念起家乡。作者亦然,他怎能忘情于沦陷的祖国,忘情于受苦受难的同胞呢?此诗就是写他东渡扶桑的复杂心情。

诗题为《漫兴》,写得很随意,又很有兴致,是一篇颇耐讽咏的好作品。

(汤华泉)

【作者】

朱之瑜(1600-1682),字鲁玙,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亡后,南明福王(弘光帝)时,欲授以官职,不就,隐居浙江舟山。清兵南下,陷南京。他东到日本借兵以复明,不成,便定居长崎等地讲学。卒前,遗嘱在墓碑上写“故明人朱之瑜墓”。有《朱舜水文集》。